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朝初期为什么不提倡八旗子弟考状元?

(2016-12-07 09:22:47)
标签:

八旗子弟

旗不点元

科举

分类: 文史撷英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施行的一种以考试的形式遴选人才、选拔官吏的制度,它自隋朝起延续了1300余年,堪称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办法,即便是在当下的某些考试形式身上,似乎也还能看到他的影子。科举入仕,标志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将由卑微走向富贵,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际遇,一直是被中原士子们奉为圭臬的人生追求。

清朝初期为什么不提倡八旗子弟考状元?

  清代由于其统治者的特殊族属身份,曾经从行政的角度给予旗人诸多优待,比如军队编制世袭、全民十年义务教育、福利分房、家属终身享受抚恤金等等,但在科举这条深植于中原政治记忆之中的入仕之途上,清政府的选择依旧是因循旧习。那么清代初期旗人在科举之路上为什么不给予优待呢? 

  有人说清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在科举取士上采用“旗不点元”的策略,即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不取旗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这是从顺治帝开始历朝因循的惯例

  昨晚读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发现这么一段话:【清制,满人不得为状元,防其同化于汉。《东华录》:“顺治十八年六月,谕吏部世祖遗诏云:‘纪纲法度,渐习汉俗,于醇朴旧制,日有更张。’”又云:“康熙十五年十月,议政王大臣等议准礼部奏:‘朝廷定鼎以来,虽文武并用,然八旗子弟,尤以武备为急,恐专心习文,以致武备废弛。见今已将每佐领下子弟一名,准在监肄业,亦自足用。除见在生员举人进士录用外,嗣后请将旗下子弟考试生员举人进士,暂令停止。’从之。”是知当时清帝虽躬修文学,且创开博学鸿词科,实专以笼络汉人,初不愿满人渐染汉俗。】

清朝初期为什么不提倡八旗子弟考状元?

  看来,八旗子弟作为清代入主中原的中坚力量,必须始终坚持武备第一的方针。因文试而荒废武事或大批旗人弃武从文,显然都不是统治者所喜闻乐见的景象。因此,与其鼓励八旗子弟下场科举,不如为他们开辟新的入仕途径,譬如八旗官学肄业直接考核授官、世职承袭等等。

 清朝初期为什么不提倡八旗子弟考状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