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恭恭敬敬地向曹操行了跪拜大礼,然后转身而去,去得那样坚决,去得那样坦然,望着她的背影,这个久经沙场的铁男儿,此刻也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凄切,流下了两行泪水,这是他第一次为女人流泪,也是最后一次为女人流泪。
这女人是谁?为何能让千古英雄曹孟德情不自禁,热流止不住地流?这女人是传说中的千古难觅的美人儿——来莺儿。
来莺儿原是洛阳色艺俱佳的歌女,过着:“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日子。来莺儿生性孤高雅洁,在台上和台下表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台上热情奔放,能使她的听众和观众近乎疯狂;台下冷漠寡言,又使得想一亲芳泽的人,知难而退、偃旗息鼓。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在洛阳混乱之际,曹操闻名而来,被来莺儿婉转的歌喉与曼妙的舞姿所吸引,收为铜雀台歌妓。
要不是及时获得了曹操的赏识,恐怕她就会随着洛阳那场浩劫,枯萎飘零而无了踪影。乱世中,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而她跟那些歌女一道在战争的空隙里,以婉转的歌喉与曼妙的舞姿,为曹操调剂身心,藉以报答他的再造之恩。
来曹府不久,一个英俊的身影闯进了来莺儿的眼帘,深入心底。那是曹操府中的一名侍卫,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曹操正忙于军国大计,也周旋于众多美女之间,并不知道来莺儿的事情。来莺儿喜欢的这个侍卫叫做王图,魁梧而机警,弓马娴熟,一表人才,在丞相府中颇得曹操的赏识。曹操有意使他有升迁的机会,于是派他带领一组人马,裹粮深入敌境,窥探敌人的虚实,以及囤粮的处所。这是一件十分危险、艰巨的任务,是否能够达成任务全身而退,把握不大。王图把情况告诉了来莺儿,面对生离死别的情人,想到渺不可知的未来,来莺儿泪流满面地抱着王图不放,不觉鸡啼天晓,已经错过了深夜出发的时间。
军令如山,王图被绳捆索绑押人大牢,被叛处死刑,侯令斩首示众。来莺儿闻讯跪在曹操的面前,显得是那样仓白无力,她反复只讲:“愿代王图一死……”并说出她与王图的私情。一死是容易的,但活着的人敢于将自己最见不得人的东西公之于众,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曹操在文学上造诣很深,在他的雄才大略背后也隐藏着极大的孤独,对人世间的至情和至性,有着独特的体验和鉴别。对来莺儿的真情流露,十分感动。但曹操毕竟也有其枭雄的一面,他出下了一个题目,叫来莺儿在一个月内训练出一个小型歌舞班并同意来莺儿可以代情人一死。以更进一步测试来莺儿的真情挚爱。
开始了,来莺儿愉快而坦诚的开始,除了救情郎的命以外,她也希望在自己死后,有人来接自己的班,为曹操分忧解难,以报答曹操的收养之恩。一个小型的歌舞训练班在曹操的丞相府中紧张的训练,来莺儿挑选了七位具有歌唱及舞蹈天赋的侍女,夜以继日地进行密集式训练,从乐理、音色、音质到舞姿、道具,尽其所知与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七位歌舞待女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潘巧儿更是出类拔萃,已几乎能与来莺儿并驾齐驱。这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曹操给她的规定,本以为完成不了的,想不到都完成了。
训练结束了,也就是来莺儿代情而死的时间,来莺儿坦然地向曹操覆命。这时曹操忽然有一丝怜悯袭上心头,看着这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顷刻之间即将在人间消失,不禁脱口而出地说:“其实你可以不死啊!”来莺儿根本不曾重视曹操话里的一线生机,只是幽幽地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身犯重罪可以逍遥法外,不但本身难以自处,丞相又如何统御群下;再说贱妾有负丞相厚恩,也无颜苟活人世。”
曹操听后非常感动,眼前的女子,已经大难临头,还为别人着想,为曹操着想,真奇女也!默然良久后他问道:“你想不想与王图再见一面?”万万没有想到,来莺儿自有她的一套爱情逻辑,她说:“当我决心代情人一死时,我与他的情感就已经圆满地结束了,相见无补于事,不如不见!”
曹操感慨唏嘘,心想自己位高权重,却也没有一个心甘情愿为自己慷慨赴死的红粉知己啊。他黯然神伤,对来莺儿说:“等我放了王图后,再通知你吧!”
来莺儿走后,曹操迅速传见了王图,王图坦率地告诉曹操:“我对于来莺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曹操火冒三丈,一脚踢倒王图,本想将他处死,但又答允了来莺儿不杀他,只好将他逐出丞相府。
如果曹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来莺儿,即使能够阻止她赴死的决心,勉强地活下去,那大概也是比去死更痛苦。曹操打定了主意只对来莺儿说:“王图已经释放,逐回家乡,念在你一片真情,且训练歌舞妓有功,可以不死!”来莺儿感谢曹操的成全,却不愿接受饶她不死的恩惠。因此出现文章开头情景,谢过曹操,头也不回慷慨赴死。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的痴情付了流水,却感伤了一位英雄诗人。
【正史没有记载来莺儿,这故事因传统地方剧而流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