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七步成诗曹子建”。七步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而《三国演义》却是另外的说法:这流传千古的七步诗其实是曹植脱口而出的,应该叫一步诗。而真正的七步诗是“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下面看一下《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情节。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中的情节是这样的:“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清清楚楚,明明是一步诗啊,为什么说成七步诗呢?这可能是很多人读了小说以后的疑问。或许有以下几种原因:
1、历史演义小说,本来是虚构的故事,所以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没有引起人的重视。
2、史书《三国志》关于七步诗是没有记载的,但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向,就在《世说新语》里就把“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成是七步诗了。原文如下: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七步”,形容时间很段,已经足以突出曹植机敏和文才,就没必要再纠缠一步和七步了。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七步成诗了不得了,“一步”?太不合实际了。
4、这两首诗无论在内容、形式(文采和表意)上高下差别挺大,古代诗词选本里七步诗都是选“煮豆”这首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