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鹿原》对乡绅文化的思考

(2016-05-06 14:46:44)
标签:

白鹿原

陈忠实

乡绅文化

分类: 热点杂谈


   早上醒来打开微博,看到这么一条:【@耋耋翁:据一位文汇报记者回忆:2004年陪金庸先生去陕西参加华山论剑,省委书记宴请金庸,金庸夫妇坐主桌,要求与陈忠实聊天。陈被换至主桌。金庸与陈握手后悄悄说:您的白鹿原我看了两遍,您的胆子很大,为地主阶级翻案,放在50年代,您会被杀头!陈忠实:查先生,您看懂了,他们(茅盾文学奖评委)没看懂!】

    不知这个爆料真实性几何,但透露出一个信息笔者是认同的。这个信息是:陈忠实先生对乡村“地主”阶层受到打压,造成对乡绅文化的破坏的思考。小农经济构建的乌托邦,就是中国历代文人眼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而维系乡村和谐的就是所谓的乡绅文化。

 《白鹿原》被指是寻根主题,主要是在精神和心灵的寻根,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对乡绅文化的思考:它的根源、它的传承、它在历次历史大变革中受到的冲击破坏,它的出路或者说如何重建等等的思考。

    《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陈忠实先生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乡村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白嘉轩、朱先生、冷先生是正统的乡绅文化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的塑造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以道德的人格追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之根,以及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之生存的悲剧性,力图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是能启示人们思考乡村文化的重建问题的:乡绅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弊端,积极意义大于弊端?乡绅文化破坏以后乡村民众人性的堕落触目惊心。乡绅文化破坏以后新的文化没能在乡村重构,乡村道德的没落的原因?如何重建呢?    

    关于小说主题有个负面评价是这样的:深情地描绘了封建帝制覆亡前后小农田园经济的这一抹夕阳余晖、古老村族的最后的宁静,这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这才是真正的没读懂的

    现在不少乡村村霸横行,目前的村级政权领导人不少还没有以前乡绅的文化和人品,笔者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思考乡村文化重构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