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复旦投毒案杀人动机系生活琐事 毒物来自实验室
(2013-04-19 18:58:09)
标签:
杀人动机黄洋复旦投毒案林某n-二甲基亚硝胺 |
分类: 博采美文 |
中国网4月19日讯 4月19日下午,据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通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警方表示,复旦大学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最终致黄某死亡。4月1日,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
林某事发后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复旦学生中毒事件犯罪嫌疑人林某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后考入复旦读研。事发后的4月5日,他在微博中谈及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称“带种的就来真的”,“出来混,就不要怕死”。
复旦投毒案破案缘于一条神秘短信
黄洋遭投毒后,开始几天无法判断毒素,治疗无作用,直至第9天,其师兄收到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这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
知情者曾否认黄洋系误杀
复旦校园知情者昨日披露研究生黄洋遭投毒案嫌疑人林某的近况和为人秉性,他们质疑“误杀说”。林的同学分析称,与林、黄同寝的第三人为上海本地人,很少住在寝室,从任何角度分析,林也不会在饮水机里投毒去杀一个很少会在寝室里喝水的人。
饮水机内毒药初步确定为N-二甲基亚硝胺
据悉,导致复旦研究生黄洋中毒的物质初步确定为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毒性强,常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的模型。较小剂量的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