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和普通话≠鱼和熊掌
(2012-08-09 07:39:39)
标签:
宋体上海话普通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晚上在新浪微薄看到上海交通广播总监助理、主持人【@黄桢FM1057】的一条微博:“有人说让我少说上海话,因为很难听,我只能说我是上海人,我爱上海话,再难听我也要说!”最近在微博上老看到上海人对保护上海话的鼓与呼。
想起几年前,“上海话输入法”作者、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用15万词汇量,新奇的拼音构字方式,让上海话成为能用键盘“敲”出来的方言的努力。他认为:家乡话是当地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传递某个地域人群性格特征的“味道”,也给这个地域的人一种归属感。
当时也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处理讲方言与推广普通话之间关系”的大讨论。有不少人认为应该花大力气推广普通话而不该刻意保护方言。认为钱乃荣教授这样做十分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应该加以限制。最好让键盘版方言进入文史馆中睡大觉,为方便保存方言,将其作为历史资料而已。大家都讲普通话乃大势所趋,兴普话贬方言,规范使用统一话语,这是消除区域隔阂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促进经济发展。也有人持支持态度,认为方言应该受到保护,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至少可以当作一种地方文化来学习等等。
笔者认为 “方言”与“普通话”本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那般的“非你即我”的对立关系,我们应该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好地方方言。
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果哪一天这些方言成为古董,需要保护起来了,没有人会说了,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那么越剧、沪剧等地方戏还能存在吗?还会有“吴侬软语”温润的记忆吗?保护上海方言,其实就是保护上海城市文化,因为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因此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一定要同时保护好方言。
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