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小青青草-晓青
小小青青草-晓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676
  • 关注人气:25,1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2012年12月12日

(2012-12-12 07:06:01)
标签:

世界末日

2012

幸福生活

经历苦难

向往美国

分类: 闲暇随笔

写在2012年12月12日今天是2012年的12月12日,都说12月21日就是世界末日了,如果是那样让我们大家共同好好地享受一下我们最后的日子吧。曾经在这里我写下了太多我的生活感受,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如果我们都还在,我就会一直写下去,让我们不管生活在地球上哪个角落的人都能通过网络互相了解,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为了咱们国内的同胞多多了解美国的生活,尤其美国生活的细节,我会更多地详细的介绍,也会把一些海外网友的感受跟大家分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咱们同胞对美国的了解。

 

最近在跟读一个网友的博文,她写了一个自己刚来美国的打工的故事,感觉特别亲切而真实,每个初到美国的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打工经历,但真的写出来的不多,很多人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把那段经历忘却了,当然我相信更多的人还是没有时间,只要等他们有时间了,能想起或回忆起过去的日子都会想起那段初来美国的经历的,因为那段经历对于这些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忘了。

 

把这位网友的故事放上来给对美国生活感兴趣的朋友做个参考,虽然今天的留学生已经不会再有这样的经历了,但这样的经历对于了解美国,了解我们这一代海外华人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还活着,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各种各样的日子都会遇到的,一些经历尤其是苦难的经历对我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没有经历的过一些苦难的人,很难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有意思,而有过一些苦难经历的人们就会非常珍惜眼前的日子,会知足,会感恩。

 

所以我觉得多看一些这样的经历对于后来人或准备来美国的,或想了解美国,了解初到美国的这些人的经历的人们来说是大有益处的。很多人不说不一定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对于家里有子女有兄弟姐妹在海外的,都应当了解一些美国的真实生活,了解自己的亲人在美国生活的真实状况和曾经的经历,对于日后家人的相处和交流都是有好处的。

 

世界末日也许只是一个笑话,那么我们今后的日子就还有很长很长,让我一起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好好过好我们余下的每一天,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想要原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获取都是有代价的,如果你准备好了为了得到而付出那么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成功都是经过尝试才得到的,坐在家里想当然的肯定得不到成功,而付出努力的人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付出了得到的只能说是幸运的,不能说是应当的,而付出了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人也是大多数,这个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有些人在国内生活的特别困难,也许出来了通过奋斗过上了比原来好的日子,但也许有些人这辈子都离不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即便出来还是过的不如从前,而真正有能力的人也许根本不需要走的那么远,同样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好了,还是跟我一起看看下边这个故事吧。

 

《Take Care - 多多保重》

   文/shangshang33

 

Take Care  这句临别赠言在美国的运用可谓广泛。有点儿象我们常常说的“保重”,“珍重” , “当心” 等等。我们会跟长辈,跟朋友,跟同事或跟孩童,在不同的场合请他们 " 保重 / 珍重 / 当心 ", 不同的事情,保重身体,当心安全,当心财物,等等。但我觉得 Take Care 的意义更广更深。也许这和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关。

 

我不记得我出国前认认真真地学过“ Take Care ”这个不是很正规的临别赠言。所以当我在异国他乡,在一种特定的场合听到了朋友的一句” Take Care “才会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在这之后的十几年中,每每想到那半转过的身子,高高举在空间的手,和那句轻轻的“Take Care ”。我的心底都还会涌起一片温柔。就象电影的慢镜头回放,孤单的我,看着友人踏上了不停地向下滚动的自动扶梯,慢慢地向下移,慢慢地消失在画面之外。空中一遍又一遍地回响着那句“ Take Care ” “ Take Care ”。。。而我每每想到当时的情景,我的眼睛还是会被雾汽覆盖。

 

很久以后的一天,我和友人谈起了这个场景,谈起了这个“ Take Care ”给我的感动和对我后来的影响。我得到的回答竟是“是吗?我说的是 Take Care ?我都不记得我说过这话”,“当时只是觉得你一个人跑那么远去打工挣钱,挺不容易的。。。”

 

故事要从头说起。

 

我来美国的第一站是 OKLAHOMA 的 STILLWATER 。 STILLWATER 是一个大学城。不用说,这是一个以大学为主的城市。没有什么其他的工业或服务机构。换句话说,这里的工作机会很少。当时城里有大概 2-3 个中餐馆。想打工的话可谓僧多粥少,加上我刚来美国没有打餐馆的经验。想找一份工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找不到工作不等于没有开销。他在读书,没有资助,外国学生的学费可不是个小数目。恐怕不是打份零工就可以应付的。当时挣钱最快,成本最低的工作就是去打那种包吃包住的餐馆工。刚好我的一个在 PITTSBURGH 的朋友告诉我, WEST VIRGINIA 的一家快餐店在找人。我打了个电话就决定去那儿打工了。

 

于是在到美国后的第五天,在时差都没有倒过来的昏昏沉沉的状态下。我登上了灰狗巴士,开始了三十多个小时的旅行,开始了我在美国的艰苦打工生涯。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乘飞机?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当然就是钱。飞机票太贵。再一个原因是 STILLWATER 城离机场很远。我们当时还没有自已的车,去机场还要麻烦别人。而且到了那边也没人接机,人生地不熟的很不方便。灰狗巴士站就在市中心,接送很方便。

 

在国内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跑来跑去,特别是大学期间,每年的署假,我都是一个人背着画箱到处写生。所以我没觉得有什么大了不起的。我是星期五上午 8 : 50AM 上车的。为了省钱,上车时我带了两个苹果,两个茶叶蛋,几个自己烤的 MUFFIN 蛋糕,还有一小包由瓜子,花生,葡萄干和巧克力豆儿混在一起的小零食。因为当时还在倒时差,所以上了车就睡,一路上的风景都没去看。昏昏沉沉之中感觉巴士开开停停,乘客上上下下。一觉醒来天已黑了,巴士正在高速行驶,车两边的高耸的建筑和满眼的灯光告诉我,巴士正驶入一座大城市。这是来美国后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在美国了。这之前的几天的感觉是自己费尽周折结果到了“农村”。因为那个小城一点儿也没有我心目中的美国的样子。那时我心目中的美国是一个超现代的,摩天大楼林立的都市形像。这种印像一方面来自当时媒体的宣传,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我的专业。我是学建筑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又是综合性高层建筑。毕业设计那几个月每天都在研究当时最著名的高层建筑,美国当然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

 

过了一会儿,巴士从高速公路上下来,在高楼林中穿梭。然后始入了一个巴士中转站。我要在这儿换车。下了车,找到了我的下一班车的 GATE 。在等下一班车的时候,我吃了点儿自带的“干粮”,然后在周围转了转。才发现,车站里 90% 的人都是黑人。工作人员还算宾宾有理。乘客们可就什么样的都有了。基本上都是大声喧哗。“安静”的年轻人多半是带着耳机穿着裤裆拖在膝盖的肥肥裤子摇头晃脑欣赏”音乐“。还有一些人穿着很不干净的衣服。我突然认识到,我现在是跟美国的底层混在一起。从前的地位和荣耀已被我留在了身后。我义无反顾地调转了我的生命之舟,抛弃了我前半生创下的一切,来到这异国他乡,赤手空拳,从头来过。

 

我到达西佛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的时候是周六下午的 6 点多钟。这之前又换了两次车。当时的天快黑了,阴阴地还下着毛毛雨。我给那家餐馆打了个电话。老板娘好象很吃惊的样子。好象不知到我的到来。好象并没把我和她从前的求职电话当一回事。后来她去和别的什么人讲了几句,就告诉我在巴士站等着。我这一等就等到了 9 点。这两个多小时是我有生以来最慢长的两个小时。我一个人守着一个箱子,站在大门口,眼见着同车的人被家人朋友们接走,又是拥抱又是亲吻。我则孤零零地站在那儿,用力地去看过往的行车,期盼着能看到一张中国面孔。然而我失望,再失望。。。在那个细雨濛濛的黄昏(也许我该说夜晚)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漂泊在他乡的孤寂和无助。

 

从前一直认为浪迹天涯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一直标榜自己要去体验一种漂泊的感受。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闲情意致,立即被现实击的粉碎。那个时刻我真的很想很想家。在等的那段时间里,我想了很多。如果那天他们没来接我,或者在我来之前他们找到了别的工人。那我怎么办呢?我的口袋里是没有足够的钱原路反回的。如果他们忙乱中忘记了等在车站的我,等我再打电话他们已离店回家了,我又该怎么办呢?如果他们是一伙人贩子,把我骗了我会怎么办?现在想来我都有些后怕。

 

他们还真的把我忘了。不过我再给店里打电话时,他们还没走。老板娘说一忙起来就把我给忘了。并告诉我她走不开,会叫朋友来接我。就这样我终于来到“BEIJING EXPRESS”。这家餐馆距巴士站大该10分钟的车程。那个叫杰米的人带着我走货梯上到顶楼,进了厨房。当时餐馆已经关门,大家都在做清洁。我当然是立即开始工作。然后就跟着车回驻地了。那天从中午以后就没吃没喝任何东西。又在车站等的时候担惊受怕。所以我真的是又饿又渴又累。这是份包吃包住的工作。我想到了驻地应该可以开饭了。谁知道,到了“家”以后就个回各房,没人提吃饭的事。我刚刚来,不好意思没干什么活儿就开口要吃要喝。于是什么也没说就睡下了。可是肚子太饿,实在是睡不着,我就爬起来找出那包小零食来吃。那是我吃到过的最好吃的零食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在黑洞洞的房间里,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听着远处间或的警车和救护车的警笛声,一粒粒地吃着甜甜咸咸的瓜子,花生和巧克力豆儿。楼下则是老板娘和她的朋友在打嘛将的声音。

 

第二天(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起来了。主要还是饿醒的。屋里面静悄悄的。看样子大家还都在睡觉。我当时并不知道,打餐馆的作息是晚睡晚起。来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家快餐店。但我不知道具体做什么样的生意,也不知道这是一家在MALL里的快餐店。美国的MALL星期天都是12点才开门。所以星期天要到10点才上班。我很饿,想去看看是否能买点儿什么。出门看了一下,才发现我们的房子建在半山腰,有种依山傍水的感觉(我并没看到水),周围都是居住建筑,好象没有任何商业设施 因为不知道作息时间,又找不到人问,我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写家信。肚子的叫声一声高过一声。我写着写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

 

好不容易盼到了上班的时间(我不是盼上班,而是盼饭)到了店里,先做各种准备工作。我心里在想,今天我可是名正言顺的员工了,这里是应该管饭的。有了盼头,好象时间也没太难熬。刚刚一切就续,客人就陆陆续续地来了。我是第一天上班,对很多东西都不熟悉。免不了有些手忙脚乱,老板娘就会用很难听的话骂我。我当是真的是“饥寒交迫”,很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MALL里的快餐店和其他的餐馆不同的是,我的一切都是在客人的面前做的,菜没了的时候只要对着小窗口向后面厨房喊一声,一会儿一大盒新菜就从小窗口推出来了。根本不用我到后面厨房去取。也许是因为忙,因为紧张,也许是因为肚子空空,我居然一天都没去过厕所。也就是说我没有机会借故去后面厨房"偷偷"吃点东西。到了后来,我饿的手和腿都发抖。心里暗暗地想,一个打餐馆的人居然能被饿死,说出去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到了傍晚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趁一个打杂的老墨出来接饮料的时候,悄悄地用手势问他。他才睁大着眼睛问我 “U NON COMER(意思是你还没吃)?”原来他们早就吃过了,在我来之前前台打工的是一个美国中年白人,她吃不惯中餐,又想借吃饭的休息时间到外面吸烟,所以从不在餐馆吃饭。久而久之,后面的老墨们就习惯了。我是新来的,他们在吃饭时把我忘了个一干二净。听说我还没吃,赶紧让我到后面去吃,那个老墨站在门口把风,一有客人来马上告诉我,我就跑出去接待客人。老板娘不知什么时候在厨房搭了一张临时床在睡觉。老墨指指睡的正香的老板娘,悄悄地说“TOO MUCH”然后用手做打麻将的姿势,再摇摇头。老板娘的麻将瘾我是后来才领教到,在此不去多言。

 

我终于断断续续地吃了些东西。再过了一会儿就收工了。星期天MALL关的早,我们收工也早。这也是为什么老板娘后来让我休周日,一方面周日的时间短,另一方面我又可一在家帮她照看她当时不到三岁的儿子。我也算领教了我们国内宣传的“资本家的本性”。

 

也许是因为我饿的太久,一下子吃的太急,也许是对食物不太适应。到了半夜,我就觉得不对劲儿了。肚子疼到浑身出冷汗。我心里不停地想,要坚持,要坚持,不能“未上沙场身先死”。最后还是泄空了肚子人才软软地缓过劲儿来。那一夜,当然是没睡好,楼下的麻将声整整响了一夜。

 

这以后的日子里,我渐渐地熟悉了一切。吃饭再没被忘却过。但打工的日子仍是艰辛。首先在干了一个星期已后,老板娘告诉我,因为我是生手,或着说是学徒工。我第一个月没有休假。做满了一个月的时候,又说因为我是生手第一个月只能给我开$800薪水而不是电话中讲好的$1000。我那时刚来美国,一个人在外,没有车。换工作也不容易。就只能忍气吞生了。还有一件十分困扰我的事是厨房的那些老墨们。厨房里有四个工人。他们是从洪都拉斯来的兄妹三人,外加其中一个人的儿子。他们对我都“很好”。主动帮我搬重(甚至根本不重)的东西。每次他们自己掏腰包买了什么好吃的那三个男的都会争先恐后地送给我一份。我所受不了的是他们那肆无忌惮地上盯着我的眼睛,和做的一些不雅的动作。虽然听不懂,但我知道他们在议论我,而且不是什么好的话题,因为他们会指着我坏坏地笑,常常是那个女的瞪他们一眼然后加入他们的谈笑。

 

那时的我虽然每天在繁华的市中心MALL里打工,每天与上百人打交道,微笑服务。我的世界却仅仅局限在这个小小的快餐店里。我们每天乘货梯走后门进出快餐店。从早上进店,一直忙到晚上收工。一道柜台把世界一分为二。外面的繁华,美丽和自由与我的那个与世隔绝的被人遗忘了的封闭世界泾纬分明,两个世界在那三尺柜台相互碰撞,让我窥视到外面那个美好的世界,因而无限地加大着反差。我的世界里充满了老板娘的漫骂,通宵的麻将牌的清脆撞击声,老墨们的调笑。。。

 

我是在快餐店打了一个多月的工,在我第一次休假的时候,才知道我打工的快餐店原来位于一个SHOPPING MALL(室内步行商业街)。我出国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室内步行商业街。第一次去逛的时候,心里上的感觉有点儿不真实,象在电影里,也象在画片里,真的是有些象进了大观园。至于那时心里面把所有的价钱去乘十,然后恋恋不舍地离去的经历,恐怕很多那时来美国的人都有过。

 

那时的我无比的孤独。对外的联系基本上限于写信,把我的生活“亮点”记录下来,给家人朋友报平安。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因为我的不定性,没有人可以写信给我。家人朋友会给我打电话,但电话不是我的(那时候手机还是奢侈品),不可能随心所欲不分场合地点的打。常常是受了委曲,一个人默默地抗着。晚上那嗜麻将成瘾的老板娘仍是夜夜通宵大战。扰的我无法安睡。白天我还要时时当心不要被厨房的那几个人“吃豆付”。日子过的水深火热好像没有盼头,精神上极度的寂寞孤独。有很多次我都觉得自己要崩溃了。

 

就在我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我的朋友“意外”地开车从PITTSBURGH来看我。当时跟这个朋友讲电话成了我极少的对外联络之一,是我的外界消息的来源。他几次说过有空会来看我。但都是说说而以。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每个人都很忙,虽然不至于自顾不暇,但专程开车来看我对我来讲是太奢侈了。所以那天友人的到来的确是个意外的惊喜。

 

那天老板娘没来,她的女儿TINA来店里替她。午餐高峰时间一过我就开始做清理工作,之后就站在柜台前望着外面那我向往不已的五彩滨纷的世界。我工作的店正对着自动扶梯的进出口,旁边是一架巨大的黑色三角钢琴。那个意大利人坐在钢琴前一如往常地陶醉在自己的优扬琴声中。我半靠在柜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一种置身之外,旁观闲云流水的感觉。刹那之间迷失了自己,好象在看一部电影,忘了自己身在何处。然后就看见从自动扶梯上有张熟悉(又有几分陌生)的面孔出现,由下而上,越来越大,越来越近。

现在回想起来那不过是十几秒钟的过程。可在当时却是相当的慢长。慢长到容我想了很多很多。从那张面孔印入我的眼帘的第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那个人很象某某(我的那个朋友),然后立即就否定了自己,“不可能,他还在PITTSBURGH呢”,“哇,世界上竟有长的这么像的人。。。”,“也许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是不是我在做梦?”,“咦,他怎么朝这边来了?”,“一定是是来吃饭”,“他一定不是中国人,不然他怎么会要吃这种美国式的中餐?”。。。

 

就这样眼睁睁地盯着他一直走到我的面前,我都没有摆出那张见到客人该有的笑脸。直到他叫了我的名字,还很夸张地伸出手在我眼前愰了愰。我才像被惊雷声炸醒了一般,大脑一片空白,有几秒钟反应不过来。那种感觉有点象夏日里的午觉被突然惊醒,一下子怔住了。

 

这以后发生的事我记的不太清楚了,整个人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不停地讲话,讲些什么我都不记得了。我想无非是我的经历,凶恶的老板娘,难缠的老墨,讨厌的打麻将声等等等等。。。TINA看到我如此兴奋,如此滔滔不绝,就让我陪朋友出去走走。她来替我看店。(TINA算是我来美国后交的(也许应该说被交的)第一个朋友。她虽是老板娘的女儿,但身世命运都很悲惨。一直都想把她的故事写下来。但每每想到她都会很伤感而不能动笔)

 

因为我还在工作,也不好意思让TINA帮我太久。我们不可能走很远。就开着他那辆我当时认为遥不可及的白色马自达车在附近转转。然后进了一家名为Pandora's的餐厅。那是我来美国后第一次以客人的身份进的餐厅。我当然是不肯进,主要是不好意思让他破费。因为那天我没有准备,身上没几个钱,刚到美国也不可能有信用卡。他说他已饿的不行了,又不想吃我们店里的美式中餐。就当是陪他了。那天我们点了色拉自助,另外还有两道主菜。其实我们都不饿,当然也没有时间慢慢地享用,两个菜都打包带回来了。

 

终于体会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残酷的千真万确。时间以平日千万倍的速度飞逝。马上我就到了该回去的时间了。那个难忘的阳光灿烂的午后就象那水晶鞋的世界在午夜的钟声中转瞬即逝。

就这样他送我回店,然后就匆匆告别,他还要赶回PITTSBURGH。我的心一下子变的很沉重。我不愿美梦就此醒来,不愿再去面对凶恶的老板娘和色迷迷的老墨们,不愿,不愿,不愿。。。

 

就这样他转身离去。就象看他来时的那样我眼睁睁地盯着他的离去。心底里涌出千般的不舍,万般的寂寥。我不能说话,因为我的眼泪就要喷涌而出。我知道自己不再是小女孩儿,不再有在人前流泪的自由。

就这样他在我的泪眼中,转过身去,走了两步,他停下回身看看我,挥挥手说了声“Take Care”。然后就快步踏上了不停滚动的电梯。那句淡淡的“Take Care”突破了我的最后防线,看着他那渐行渐远身影,我的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

 

是的,一切才刚刚开始,来日方长,我要“Take Care”,要多多保重。在这样不断的自我鼓励下。我走过了来美国最初的,最艰难的适应阶段。走过了漫长的路,走到了今天。

 

亲爱的朋友们,不论你在哪儿,不论你现在的近况怎样,请你“Take Care”,日子总会越过越好,困难总会过去。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文学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