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园内 科史花开(嘉宾发言篇)

(2017-08-31 23:28:36)
标签:

清华

科学史系

2017630日是我们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召开的日子,是令人激动的重大历史时刻。香港大学冯锦荣教授赠我四言:“清华园内,科史华开;国之盛典,于兹承传”。我由衷地感谢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在忙碌的暑假即将结束之际,兹对本次会议的相关细节做一点总结,以为纪念。本博汇集杨振宁先生、孙小淳教授以及博主三人的发言。

 

杨振宁先生的发言

邱校长、吴教授、各位贵宾:

我非常高兴亲身参加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的典礼。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回想今天,人们会知道,这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科学史是非常复杂、有很多内容的一个领域。国内在这方面,确实是做得不够多。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现在世界上公认最好的爱因斯坦传记是亚伯拉罕·派斯((Abraham Pais))于1982年出版的Subtle is the Lord(有多个中译本,有的译为《上帝是不可捉摸的》《上帝是微妙的》,有的直接译为《爱因斯坦传》)。派斯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曾共事十多年。他是我的同行,早年做高能理论物理研究,做过非常重要的工作,很早就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可是我知道,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想写关于20世纪物理学发展历史的书。他跟爱因斯坦是好朋友,他与爱因斯坦见面,回来后就记笔记,哪年哪月哪天见到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讲了什么话,他都一一记下来。以他对高能物理发展的了解,加上他和爱因斯坦亲身的交往,他这本爱因斯坦传记才能写得那么好。1998年的时候,我请他到石溪大学去演讲,他跟我讲,他觉得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这本爱因斯坦传。后来他又写了玻尔的传,奥本海默的传,都是很重要的科学史著作。

国内科学史的写作,我觉得是非常不成功的。我们的科学史书写,里头混杂了很多科普的成分。这种科普的东西,大家随便写写,缺乏学术性。我们还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叫传记文学。写的人嘛,觉得既然是文学,那就可以增加一些杜撰的情节,使得文章看起来好像更能够吸引读者。但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个传统。我希望不久之后,比如五年十年之后,情况能有所改变,能够使得大家都知道传记文学这种写法是错误、要不得的。

今天参加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成立大会,我特别高兴。假如十年之后清华大学纪念科学史系成立10周年的时候,还可以的话,我一定也会参加。

 

孙小淳教授的发言

尊敬的杨振宁教授,尊敬的邱校长,吴国盛教授,各位同行,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2017630日,岁次丁酉,月建丙午,日在戊子,将以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天载入史册。在我国最高等的学府之一,一个新的科学史系成立了。我非常荣幸能与所有同行嘉宾一起,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我谨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向清华大学,向科史系的创系主任吴国盛教授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是搞天文学史的,对时间比较敏感。我昨天建了一个名字叫“清科史”,生辰是2017630日。先声明这不是传播迷信,我好奇地在紫微斗数里排了一下,看看她是什么样子。结果是这样:“你常会给人一种具有多元性的感受,活跃、热情,总是想尽办法积极主动地向周遭的人伸出援手,加上你阳光灿烂的笑容,对每个人都愿意敞开你的真诚,让身边所有的人都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我觉得这一段话还真是对吴国盛教授,以及今天清华大学创立的科学史系的很好写照。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现在建立,应当是有一些因缘的。六十多年前,甚至更久,这里有叶企孙教授,他当年提倡创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也就是现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叶企孙与李约瑟有很多交往,四十年代李约瑟在中国考察时,他就为他提供了许多材料。李约瑟也在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第四卷中,专门感谢了他。一个甲子过去,清华大学建立了科学史系,我认为这其中存在因缘。

站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角度讲,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成立,不仅仅是给学会增加了一个集体会员,增加科学史机构的数量,更多的是给我们科学史带来了一股新风。刚才我在纪念科学史系成立的留言簿上写的是:“科史新风”。这股新风就是去考虑科学史怎么去做、科学怎么去认识。吴国盛教授对此的思考当然是非常多的。我也来讲讲自己的一些感受。我最早是学天文学的,后来对天文史感兴趣。刚开始做天文史的时候,思考的就是科学上重要的事情,认为这就是我该做的事情,比如我用傅里叶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石氏星经星表,这当然也是很巧妙的。但当我做了这件事情以后,我发现我们做科学史,如果仅仅是考察古代社会中与现代一样的东西,是很不够的。这正是我在99年决定再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去读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原因。在美期间,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我对科学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科学史应该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通过研究科学的历史,增加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回答什么是科学(我们知道吴国盛教授写了《什么是科学》);另一方面,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领域的不断出现,我们对科学的历史也会产生新的认识,提出新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史与科学永远是互动的。吴国盛教授在此方面有很深入的思考,我们私下里也有很多交谈。比如吴国盛教授在书中提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博物的传统,不一定与西方的传统相吻合,这一点能丰富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当然我们也有一些观点不完全相同。例如,吴国盛教授构建的从古希腊到现代的科学历史,很有说服力,但我相信,历史也还可以有其他的构建方法。研究科学史需要多元的眼光,要有问题意识,这是我的看法。

说到这里,还有一点建议。吴国盛教授现在说,清华科学史只研究西方科学史和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我希望将来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可以增加中国古代科学史。实际上,中国古代文明的思想和概念同我们现代不一样,但她同样有其终极追求、有其范式、有其逻辑,这种历史的经验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史是什么,科学是什么。

清华大学成立了科学史系,各个学校的科学史系将会互相帮助,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希望各个科学史研究机构蓬勃发展,包括我本人所在的国科大人文学院。我们要立足自身基础,做出学科特色,同时与兄弟单位相互扶持,广泛合作,共同进步。共同把中国的科学史事业搞得轰轰烈烈,开创出新的风气。

再次向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博主的发言

尊敬的杨振宁先生、邱校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同事,老师们、同学们:

值此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之际,我首先要感谢以邱勇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对科学技术史学科和科学人文事业的高度重视,感谢他们的高瞻远瞩、非凡气魄和鼎力支持,使清华科学史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顺利筹备、隆重诞生。世界名校科学史学科的发展历史一再表明,只有校长重视学生的科学人文教育、认同科学史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科学史学科才有可能大发展。我愿在此呼吁,中国的高校校长向清华学习,向邱校长学习,为科学史家提供舞台、为科学史学科创造发展空间。

各位师长,各位同仁:清华科学史系的建立为我和我的同事们提供了一个制度基础,让我们有机会充分展示科学史独特的学术魅力、充分发挥它对高校通识教育的促进作用、充分释放它对于刷新我们民族的科学文化面貌的潜在力量。

科学史作为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学科为通识教育而生。清华科学史系将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史学科的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主动将自己的事业与清华通识教育的事业绑定在一起。我们将大力建设科学史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争当清华通识教育的中坚力量。

我们计划在五年内建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四个层次的完整的科学技术史人才培养体系。我校已经拥有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取得博士学位点,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设置本科计划,是科学史系未来五年的目标。

我国的科学史教育目前比较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而比较忽视本科层面的人才培养。我以为,这是非常严重的学科资源浪费,既不利于发挥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也不利于吸引优秀的本科生进入本学科深造。科学史系在有了足够强大的师资队伍、建设了比较完备的科学史本科课程体系之后,将试行本科第二学位的培养模式。我们将充分利用我校强大优质的理工科生源,打造科学技术史本科生培养体系,既为本校跨文理的通识教育作贡献,也为科技史学科的研究生计划储备优质生源。

清华科学史系将集中力量,在两大学科方向上开展学术研究。第一是西方科学技术史。这个学科方向过去长期不是国内科技史界的研究重点,相对处于弱势。可是,科技史要成为文理桥梁学科、要在建设当代中国科学文化中发挥特殊作用,西方科技史必须提上日程。第二个学科方向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这个学科方向将研究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为中国当代的科技政策制定和科学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清华有强大的理工科,如何让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衔接,从而带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科学史系应当承担的责任。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我们将在2021年清华建校110周年之际建成并开放清华科学博物馆。科学史系将以科学博物馆为依托,建设多层次的文理融通平台。

各位师长、各位同仁,清华科学史系的建立为我们准备了一个优越的制度条件。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在学校、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国内外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同行们的帮助下,积极努力,把清华科学史系办成科学史杰出人才的摇篮、科学史学术研究的高地。

最后,衷心感谢校内外领导、海内外同仁,感谢尊敬的杨振宁先生,光临科学史成立大会,感谢同学们为了筹备本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