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2014-10-22 03:21:57)
标签:

博物馆

mit

分类: 科技馆考察

    本次在MIT 做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是MIT博物馆的馆长John Durant。John为我在博物馆找了一间办公室,因此我经常去博物馆“上班”,并且多次就近参观博物馆里的陈设。

    大学拥有博物馆并不罕见,比如牛津和哈佛都有自然博物馆,北大也有赛克勒考古博物馆。但唯有一流大学才拥有科学史博物馆,通过各种科技文物特别是科学仪器展示大学自身的发展历程。牛津大学拥有Oxford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剑桥大学拥有Whippl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并且由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负责管理;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也管理着Putnam Gallery,专门陈列哈佛大学历史上的科学仪器。MIT博物馆某种意义上也承担着收藏本校历史上的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的任务。但是,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引领公众了解、参与MIT正在从事的发明和发现工作,激发公众理解科学。

    MIT博物馆成立于1971年,最初的名字是MIT Historical Collections(麻省理工学院历史收藏),1980年改为现名,不仅满足MIT师生,也满足公众的兴趣和需求。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MIT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貌似也是麻省理工学院过去几十年来的一大发展特色。

    博物馆位于MIT的北部,Massachusetts大街265号,占用了两个楼各一部分,这两个楼的学校内部编号分别是N51和N52。一楼入口及部分陈列在N51,通过楼梯可以上到N52的二层,这是陈列厅的主体。办公区在N51的二层。除了在N52的三层有一间办公室(目前为我占用)外,这两个楼的其余空间为学校其它部门使用。比如N52的三层主要属于D-Lab,即设计实验室。每次上班,走道里都能深深感受到MIT浓郁的工科气息。

我的办公环境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博物馆外景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2014年的学生作品展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活动组件艺术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达盖尔的美国遗产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Arthur Ganson的姿势工程,他的动感雕塑(Kinetic sculpture)是本馆的一大特色,以机器为媒介,表现特殊的人类情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类型。Ganson1955年生于康涅迪格州,毕业于新汉寿大学,1995-1999年当过MIT机械工程系的驻系艺术家。这部分的展品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这个名叫“思考着的椅子”,第一次在旧金山的探索馆看到过,没有想到并不是他们的原创。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推理与学习互动区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机器人区。MIT在机器人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宝丽来区。MIT骄傲地告诉人们,在彩色摄影技术的发明过程中,他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一层关于最新科技进展的演示。John告诉我,科技博物馆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展示当下最新的科技进展。公众希望分享最新的科技成就,而科技馆不容易做到这一点。通常我们能够收藏的是过去了很久的东西,当下的东西太多,不知道该收藏哪些。况且,今天的科技设施过于庞大,比如加速器,博物馆也根本没有办法收藏。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在一楼的角落处,展示了不少计算尺,算是有一些历史气息。博物馆面积太小,而且希望面向火热的科技发明的前沿,所以历史藏品展示不多。有些展品在学校的其它地方展出,比如人文学院。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人文社科学院位于主校区的14号楼,这个楼里有著名的Hayden Memorial Library,主要收藏文科图书。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同一个楼里还有校史陈列,电报陈列室引起了我的兴趣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下面几个图是1890年代MIT为学生开设的电报课上使用的收发报机教具,均为MIT博物馆的收藏品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10月1日上午,也就是吴彤们来波士顿那天的上午,MIT博物馆为我专门开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会。John把我介绍给他的员工们,也希望我有机会向他们介绍一下中国的科技博物馆。下图是与John的合影。
MIT博物馆及校史陈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