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媒体发布会暨纪念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五十周年学术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下午2-6点,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8会议室举行。会议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媒体发布会,第二段是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张凤珠主持媒体发布会,总编张黎明致欢迎词,博主作为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丛书主编介绍了丛书情况,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尚新建教授、科学哲学界的老前辈范岱年教授、金吾伦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前所长刘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常务副主编朱葆伟教授在媒体发布会上讲话。在第二段的学术研讨会上,范岱年讲了“库恩与中国”、孙永平讲了“库恩的科学哲学遗产”、刘华杰讲了“库恩与科学知识社会学”、李创同讲了“库恩与解释学”、吴彤讲了“库恩与科学实践哲学”、袁江洋讲了“库恩与元理论”、胡新和讲了“库恩的二象性”。北京地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的同行70多人出席了这两个活动。


前排左起:博主、胡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创同(兰州大学)、朱葆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金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范岱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所)、刘钝(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尚新建(北京大学哲学系)、张黎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凤珠(北京大学出版社);二排左起:袁江洋(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王洪波(中华读书报)、孙思(武汉大学)、孟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范春萍(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甄橙(北京大学医学部)、刘孝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马晓彤(中医研究院)、吴彤(清华大学)、刘华杰(北京大学)、孙永平(北京大学)、韩连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卜天(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缪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所)、邱慧(中国科学院大学)、张丽(北京大学)、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简称“北大科史哲丛书”)自2003年1月开始推出,至今已经9年,共出版了16种,其中译著13种,著作3种,书目如下:
译著
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2.
库恩《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
3.
库恩《必要的张力》
4.
库恩《结构之后的路》
5.
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6.
柯瓦雷《牛顿研究》
7.
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8.
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9.
劳斯《知识与权力》
10.
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
11.
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旬园到尘世》
12.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
13.
克拉夫《科学史学导论》
著作
14.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
15.
白彤东《实在的张力——EPR论争中的爱因斯坦、玻尔和泡利》
16.
张卜天《质的量化与运动的量化——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的运动学初探》
如下3部著作正在准备出版之中
1.
兰登·温纳的《自主技术》
2.
阿尔伯特·鲍尔格曼的《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
3.
苏联代表团1931年国际科学史大会会议文集《十字路口的科学》(李约瑟作序)
这套丛书原来的名字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后来扩展称为“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都是着眼于学科建设。北大的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两个学科传统上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在新时期,如何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是本丛书选题时特别要考虑的。博主在“总序”中提到,“我们将在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这四个学科方向上,系统积累基本文献,分层次编写教材和参考,并不断提出研究专著”,这可以看成是北大科史哲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也是本丛书选题的指导思想。
在科学思想史方面,我们翻译了柯瓦雷的3本书,这也是目前为止柯瓦雷译成中文的仅有的3本书。在科学哲学方面,我们翻译了库恩的4本书,目前库恩著作的中译本全在我们这里。在技术哲学方面,推出的现象学技术哲学著作是我们的特色。科学社会史方面,正在准备出版《十字路口的科学》。
目前丛书以译著为主,著作偏少。未来在原创性著作出版方面准备多下一些功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