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与科学革命》
(2009-08-08 20:07:08)
标签:
科学革命哥白尼托勒密库恩理性主义美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10月份要参加一个“科学与艺术”的会议,为此读了些书。刘兵主编的《大美译丛》里的《美与科学革命》(麦卡里斯特著,李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一书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科学哲学著作。
作者力图建立一套理性主义的科学说明模型。但是在他看来,理性主义模型面临两个特殊的例外,一个是美学标准的作用,一个是科学革命,这两个例外有挑战理性主义之嫌,因此本书特别针对这两个例外下功夫,构建科学发展中“审美作用”与“科学革命”的理性主义模型。这样一来就完整地捍卫了理性主义科学哲学。
作者认为科学共同体评价科学理论通常有两个方式,一个是经验有效原则,一个是审美原则。在作者看来,审美原则是经验有效原则长期积累的产物,大体相当于李泽厚先生所说的“积淀”——美是经验的积淀,审美原则是经验原则的积淀,作者称之为“审美归纳”。这样一来,审美的非理性形象就被消解了,审美的理性模型就被建立了。在第九章,作者以实用艺术中审美趣味的变迁为例,有根有据的说明了审美不是什么非理性的东西:审美趣味是可以变迁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审美趣味只不过代表了一种习惯性的力量。他说,“占支配地位的审美准则一般来说都来源于对长期运用而确立的技术手段的独特性的顺应”,似乎颇有道理,值得技术哲学家们关注。
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所谓的科学革命不过就是对审美传统的决裂。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分三段:第一阶段,由于新理论的审美性质与传统的相左,遭到反对;第二阶段,新理论表现出经验上的成功;第三阶段,由于明显的经验成功,传统的审美偏好被搁置一边。这样一来,科学革命的非理性形象也被消解了:只要你经验上过硬,也没有什么革命不革命的。
按照作者的科学革命理论,哥白尼理论就根本不是革命,开普勒理论才是革命。他的理由是这样的。哥白尼理论与托勒密理论之间的根本区别既不在于经验预测的能力,也不在于简单性,而在于是否坚持了古典希腊人关于天体运动必须是均匀圆周运动的教条,托勒密由于引入了equant(译者译成“等轴点”,表明根本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等速点”或“匀速点”或“偏心匀速点”),实际上破坏了这个美学教条,而哥白尼理论的新颖之处就在于抛弃了这个equant。按照作者的科学革命理论,哥白尼根本没有引入新的审美原则,因而谈不上革命。相反,开普勒引入椭圆,引入了与希腊人完全不一样的审美原则,因而是一场革命,并且人们最终接受开普勒体系就是因为他据此编成的《鲁道夫星表》非常成功,印证了作者的科学革命三阶段理论。
作者挑战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把科学革命产生的断裂接续起来,消除其中的非理性成份,是否成功?我的感觉是,他的科学革命理论太简单了,不如库恩的理论能够帮助抓住了那么多的历史细节,当然是一个退步。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里,“美”其实就是“保守”、“习惯势力”的代名词。可是,难道当爱因斯坦、狄拉克这些人高调谈美的时候,其实不过只是在顽固地坚持着某种习惯吗?
分析传统的科学哲学家来谈“美”,我看谈不出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