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溪河溯源》

(2009-03-15 02:54:36)
标签:

天球

视运动

均轮

周年视差

哥白尼

宇宙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在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网上读到一篇文章,介绍吴以义先生的《溪河溯源》,评价极高。我信息闭塞,居然不知道科学史界还有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前辈,内心颇感惭愧。昨天晚上路过万圣时发现此书,遂立即买下,连夜捧读。这是一本由18篇文章组成的论文集,其中11篇涉及近现代物理学史,6篇涉及中国古代和现代科学史,我只粗粗翻了翻。还有1篇谈哥白尼革命,算是天文学史,据陈克艰先生前言介绍,属于他的专著《库恩》一书的第三章。恰好近些年我正在为研究哥白尼做准备,而且也主持翻译了库恩的《哥白尼革命》一书,对这一篇便读得认真一些。一眼看去,便知道作者受过严格的科学史学术训练,问题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值得国内科学史同仁学习。由于写得清楚明白,许多瑕疵也很容易看出。兹鸡蛋里挑骨头,挑出几个,就教于行家:

1,将哥白尼的巨著从俗译成《天体运行论》而未加注释说明。自从我准备研究哥白尼以来,我对这本书的译名就非常敏感。我已经写过专门的文章解释了为何“是天球不是天体”(《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6期),这里不再多说。我认为,旁人也就罢了,一个科学史家使用《天体运行论》这样的译名而又不加注释是说不过去的。我甚至不无偏激地主张,一个对“天体运行论”这样的译名熟视无睹、从俗如流的人,是没有资格以科学史家的身份谈论哥白尼的。这是一个试金石,也是一个最低门坎。下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试金石对这篇文章也是灵的。

2,第109页的注释中说,DijksterhuisThe Mechanization of the World Picture一书“有刘珺珺等中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5。此说有误,刘珺珺等译者的确在1985年于求实出版社翻译出版过一本《科学技术史》(作者是R.J.弗伯斯,E.J.狄克斯特霍伊斯两人),但不是注释中所说的《世界图景的机械化》。《世界图景的机械化》一书正在由我的学生张卜天博士翻译,即将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3,第110页作者提到“托勒密采用了三项技术,即偏心圆、本轮-均轮系统和等位点”。这个归纳合理,问题是这个“等位点”的译法。这个词Equant又是我非常敏感的一个词,因为我也曾经写过文章专门讨论过这个词的中文译法(《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1期),我已经表明equant表达的不是空间位置的相等,而是匀速运动的参考点,因此建议译成“偏心匀速点”或者“匀速点”或者“等速点”。

4,第111页作者说“但是利用这两项技术还不足以做出和行星运动的观察数据相合的星表,所以真正普遍采用的还是上述两项技术的联合使用,即等位点技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equant技术是一项单独的技术,而不是偏心圆和本轮-均轮的联合使用。哥白尼废除了equant技术,但并没有废除偏心圆和本轮-均轮技术。

5,紧接着上面的说法,作者说“换言之,等位点取代了地球的偏心位置,又取代了均轮圆心作为匀速的参照点位置。”这句话后半句是对的,前半句莫名其妙。Equant并没有取代地球的偏心位置,因为地球仍然处在偏心位置。

6,第116页,作者说在《提要》第三段中,“哥白尼认为,太阳有三种视运动,对应于地球的周年、周日运动和地球轨道的偏斜。这就解释了年复一年,太阳东升西落和四季交替的现象。”这句话一看就觉得莫名其妙,很不靠谱。对那个时候的天文学家来说,太阳只可能有两种视运动,一个周日运动,一是沿着黄道面的周年运动。一查原文,第三段(节)的标题确实是“太阳的视运动”,但整节的内容全部讲的是地球的三种运动。第一种运动是围绕太阳的周年运动,这个对应的是太阳在黄道面上的周年视运动。第二种运动是地球本身绕轴的周日转动,这个对应的是整个宇宙包括太阳在内的周日视运动。本来有了这两种运动就全部解释了太阳的全部视运动,但哥白尼却提出了地球的第三种运动,这个第三种运动与哥白尼的巨著译成“天球运动论”密切相关,不理解“天球”就不能理解这第三种运动。古人早就知道,黄道面与赤道面有一个大约23度的稳定夹角(今天我们知道这个偏角实际上一直在微弱的变化),正是这个夹角使得太阳光在一年中不同的日子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地面,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交替。但是,由于哥白尼像所有希腊天文学家一样相信,天空的运动全都是天球的运动,而天体不过是嵌在天球上跟着运动(天体理论上是不动的,并因此才是高贵的),因此,地球成为行星之后,哥白尼也当然假定它也是镶嵌在一个天球上运动,但这样一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就不能在一年之中保持恒定,于是哥白尼又假想一个地轴的周年运动,这个运动抵消了地轴因嵌在天球上造成的与黄道面夹角的变化,使得地轴保持与黄道面的偏角不变。由于作者没有天球的概念,也就没有意识到地球的这第三种运动。当然,我相信,他并没有细读这个第三节,只是看了一下标题就想当然的发挥。其实库恩在《哥白尼革命》第五章“太阳”一节中对此亦做了明确的说明。

7,第116页说到金星和水星时说,“这不仅因为后两者较地球更靠近太阳,而且,对哥白尼以前的天文学家来说,此两者实在是周天除日、月外最引人注目的天体。”这个说法让人很吃惊,引人注目当然指的是亮度。水星的视星等在0.4-5.5之间,除日月外天空中的最亮者怎么可能轮到水星呢。要知道,由于水星离太阳太近,只有在黎明和黄昏很短的时间才勉强观察得到。

8,第120页注谓“遗憾的是,本书没有中文全译本”,实际上1992年武汉出版社已经推出了叶式辉先生的全译本。据陈克艰前言称,《库恩》1996年在台湾出版。也许手稿完成于1992年之前也未可知。

9,第124页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哥白尼天文学实在是一行星理论,其对太阳的种种议论均在与行星的关系方面,所以对于行星运动前史的了解自然也很重要。”此话很费解。作者大概不知道,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天文学都是行星天文学,而且在希腊人看来,太阳本身就是一颗行星。

10,第126页说“亚氏的物理学大略同于今日的非生命科学”,不确。就其推重目的因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恰恰类似于生命科学。

11,第126页说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日后同基督教的教义相结合,构成了以后一、两千年西方思想界对宇宙理解的正统概念系统”,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错误说法。其实后面作者已经承认,只是从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之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理论才同基督教教义结合,到哥白尼,不过二三世纪。

12,第130页说“如果有任何星体相对于恒星背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话,我们地球上的观察者也会看见,或更严格地说,也能通过精密的仪器观察到它们在恒星背景上的位移。这种位移天文学上叫周年视差”。这句话表明作者似乎并不明白什么叫“周年视差”。周年视差说的是地球如果绕太阳周年运动的话,那么地球上的观察者将会发现远处的恒星在不同的季节显示出不同的位置来。所谓周年视差指的就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到哥白尼为止,西方天文学家并不认为在行星和恒星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星体。

13,第132页开普勒一段,颠倒了一个历史顺序。开普勒建立的五个正多面体与众天球内接外切的宇宙模型,是在成为第谷的助手从而掌握第谷的观察资料之前。接触到第谷的资料后,他便放弃了这个宇宙模型。[最后一句不确切,请参看sonoclock网友的评论及我的回复]

书评文章说《库恩》一书得到库恩的首肯,我不大相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