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超越 跃上更高层
(2008-06-26 12:05:44)
标签:
北京大学学生机械论悖论象棋洛伦兹宇宙杂谈 |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
载《北大学生报》第1期(1985),后载《科学与人》(武汉)1985年第8期
当你坐在音乐厅两个小进除了听到一堆音响以外茫然无所获、而看到别人被贝多芬怒火烈焰般英雄激情搞得神魂倾倒、血气冲腾时你很羡慕他们吧。或许你还会想,乐曲是由音符组成的,要是把每个音符所代表的情感记住,不就可以把握乐声如潮中激荡的情感吗?
当你面对拉裴尔的《西斯廷圣母像》,或许会为画面的辉煌和人物的逼真叫好,而见到毕加索的作品,你会不住摇头:“这可是什么都不象啊!”
在一个科学昌明的世纪,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有传统科学遗留的痕迹这是无可避免的,近代科学先分析后综合的理论建设模式和精确定量再现规律的特征,常常也滑稽的在非科学领域出现,上面两例正是其可笑现象几种。以逼真为评画标准,那么,当我们盛赞某件作品巧夺天工时,或许它只是一幅粗劣的临摹品,而当我们看不惯某些色彩和造型时,或许它正体现了大师们“神似胜过形似”的审美原则。初入人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很可能会指望通过对神经细胞元机能的透彻研究得出大脑活动的解释,但懂计算机的人会告诉他硬件不能决定软件。
可见,自然科学机械论虽然起源于十七世纪,并以拉普拉斯的“万能计算者”(拉普拉斯妖)和拉美特利的名言“人是机器”而闻名,但是至今仍阴魂不散,顽固地占据着我们幼稚的头脑,那么,机械论的实质是什么呢?
层次,是对人类意识进行科学认识的首要概念,不分层次是机械的本质。不同层次有不同意义,而机械论只可能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提供单一的意义。是的,乐曲由音符构成,但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是不能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感情;绘画力求用形象再现人物、自然和社会生活,但在形的层次上也不能意会艺术家的爱憎思想;大脑活动是以神经细胞为基础,但在这个层次上是无法理解大脑思维活动的。计算机硬件的正常工作并不能保证软件无误,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考察一团气体,在宏观层次上我们看见的是温度、压力、体积,而个别分子的运动可以同此三者毫无关系;象棋大师与一般象棋爱好者比起来,不是因为更懂象棋规则,而是因为属于一个更高的对策层次。在语言中,元语言是更高层次的语言,如下的一些判断是层次递进的。(1)据规则1,A=B;(2)规则1错,A≠B;(3)规则1错不能导致A≠B;(4)以上使用的是第一推理系统,而第一推理系统有问题…其中“元素”,“规则”,“推理系统”是层次越来越高的概念。
创造更高层次,向更高层次跃进便是对原来层次的超越。唯有超越才能使科学研究走向深入,才能使你欣赏水平得到提高,艺术素质大大增强。超越便是知识进步,超越便是智能提高。我们没有忘记贝多芬为表现其思想感情而忽视技术细节的大家风度,我们没有忘记在一片甚嚣尘上的战争狂热气氛中罗曼·罗兰《超乎混战之上》的英雄气概和仁爱精神,我们更没有忘记在经典物理学歌午升平、洋洋自得时马赫对牛顿意义深远的批判,这都是人类文明史伟大的超越范例。愿你从艺术作品的技术层次超越,去体验艺术家起伏膨胀的情思;愿你把敏锐的目光转向难题的更高层次,把犀利的触角伸向对象的不同方面,使我们的观测有如全息照相般准确完整。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首要超越便是观念革命。没有现象不渗透着观念,没有活动不带着先在的目的。没有地球球形的观念,即使站在珠峰,俯视苍茫大地看来也只是一马平川、无限伸展。现代科学为我们创造了神奇的“千里眼”、“顺风耳”,但是,物质手段的发达如果不能同观念形式的变革相协调,我们也不能说我们的视野真的大大开阔了。伽利略时代知道重物下落速度并不与重量成正比的人何其多,唯有勇于超越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惯性定律;洛伦兹不是象医治死人一般的发现了拯救经典力学的洛伦兹变换吗?然而完成划时代的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首先是观念革命,没有价值观的变革便没有持续稳定的经济繁荣,没有审美观道德观的变革便没有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没有科学观方法论的变革便不可能造成科学事业的长足进步。
我们的思维经常处在不同层次的互相缠绕中,让你哭笑不得,考察下面的悖论:“引号里的这句话是错的”,你无法判定这句话的真伪,因为它被赋与了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直陈判断,二是对它本身的评判,两个层次的一体化便导致了悖论。同样,只要我们处在封闭的体系里,这样的问题便比比皆是了。我们看着艾舍尔《画画的双手》不是被惊呆了吗?究竟是谁创造了谁呢?历史上不是有所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争吗?鸡是蛋孵出来 ,可蛋又是鸡生的。科学理论是从问题出发还是从观察出发呢?问题显然是从观察中产生的,决没有什么先天的原理,但观察又总是带着问题的,纯粹的客观的观察是从来没有的。人们总说科学的进步取决那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可是经济力量的雄厚依赖的是科学技术的发达。这些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叫人一筹莫展。
如果不跳出这个封闭的体系,我们便永远不能解释鸡和蛋存在的事实,不能说明科学理论是如何诞生的,如果产生不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悖论便无法消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唯一的出路在超越;你不妨跳出鸡蛋因果相继的链条之外批判地考察这种链条本身的恒在性。你会发现链条不是一开始便有的,它也是生成的;如果你把目光从《画画的双手》的画面移到画家艾舍尔手上,那么你也不会疑惑那两只手从何而来。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问题与观察的关系分析亦需跳出三界外,“旁观者清”的考究。
宇宙有限无限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现在我们从卢克莱修关于宇宙无限的论证开始作一逐步超越的尝试:
Ⅰ、如果宇宙有限,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呢?
Ⅱ、Ⅰ已假定宇宙各处都有“之内”,“之外”,这没有道理。
Ⅲ、Ⅱ是在否定自然界的统一性。
Ⅳ、Ⅲ已经不是在讨论科学问题
我们还可以超越这种超越,如:“有限和无限问题为什么一定是人类理智所能把握的呢?”
这样,我们碰到了一个超越的极限,上面的问题就已经不是科学头脑所能超越的了,但这还只是一种相对极限,因为它还可以在信仰的层次超越:“我坚信人类理智的无穷能力”。同样,物理学的超越极限“物理定律为什么必须是简洁和谐的呢?”也可通过这种宗教感情的层次获得超越。语言悖论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潜意识、直觉来超越,生活在时空中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超时空的沉思体验来超越时空观,但这已经陷入神秘主义了。
人生旅程中的某些层次是更难超越的。一个人无论怎样理想崇高,蔑视尘世的物质生活,但终归有基本的生理需要以维持生命的沿续,一个人无论趣味多么高雅,超凡脱俗,但根本还是社会所赐与。历代有志之士力图超越世俗,但是最终,或者是让我们苦笑地看着强调克制物欲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饭桌前狼吞虎咽,痛饮大嚼,或者是让我们看到“总要拽着头发离开地球”的艺术家的悲剧,他们时常要以自己整个身心同他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实社会冲突。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特耳斐神庙镌刻的箴言之光芒辉耀了世界历史数十个世纪,成了人类精神中永恒的难题。作为认识论的命题,它是一个悖论:从一个层次上讲,只有你超越了你自己,把自己看成一个认识对象才会有完整的意识,但另一方面,当你超越了你自己,这种自我意识便无寄托,个人的不存在会使这种意识变得毫无意义。作为人生格言和宇宙本质神的启示,它把个人同无限、万有联在一起,认识了你自己就是认识了实在和永恒。“认识你自己”的悖论恐怕是我们永远难以超越的绝对极限。
着力超越,跃上更高层次吧!唐代诗人王之焕早就告诉我们:“欲究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