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学源流科学思想史伯特杂谈 |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
——读《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1997年1月17日第6版
近代科学的起源,这是一片多产的学术园地。国外学院学者们近一个多世纪来为之贡献了汗牛充栋的文献,使当代思想家们在反思现代文明之现代性时,得以高屋建瓴,明察秋毫。遗憾的是,这块园地在我们学术界还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它本该早就受到重视。当80年代人们讨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时,西方近代科学何以起源的问题自然是一个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今天,当后现代主义者们嚷嚷着要解构现代性时,他们理当搞明白现代性是怎么回事,然而奇怪的是,作为现代性之源头的近代科学之诞生,却往往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在这个领域里专家们专门科学史和思想史研究的缺乏,导致某些先锋思想苍白无力。
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需要从近代科学的形成时期去寻找,这个被海德格尔称之为世界图景的时代,正是在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希腊人以及中世纪的宇宙,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则居宇宙的中心。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一个无限的宇宙。这一思想主题反映在许多方面:在天文学方面,最终抛弃了天球的概念,而将天体撒向一望无垠的宇宙空间;在物理学方面,最终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天然运动概念,而提出了惯性运动概念,这种运动除非受到干扰,将延一条直线无限地运动下去;在视觉艺术的创作方面,定点透视代替全景透视,确立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在观察世界中作为先天形式的地位,人,随之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主体,世界即是观察者眼中的世界;在精神生活方面,对人类有限性的深刻意识以及从而对上帝的虔诚、恭敬,被无神论的狂妄、放肆以及对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所取代;在经济活动领域,对自然资源无限的开发和索取代替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封闭的世界走向无限的宇宙”这一时代主题的表现。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哥白尼革命对于近代世界这么重要,因为,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
从哥白尼开始,近代物理科学的诞生仿佛一幕早已被编排好的巨剧,每一环节都天衣无缝。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每一位人物都在为重铸新时代的思想范式而努力,虽然他们不是没有走过弯路:第谷不同意哥白尼体系,开普勒不同意无限宇宙观,伽利略不愿意放弃行星运动的正圆轨道。“科学革命”或“近代科学的起源”,确实是思想史家得心应手的处理对象,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概念的演变格外引人入胜。
在我国,近代科学思想源流的研究在两个方面严重滞后,存在两个时间差。第一个时间差是,我们的科学史研究向来漏掉了思想史这一环节,在近代科学的起源或科学革命问题上,不仅没有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连介绍也很少。第二个时间差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向来是教条的而非批判的,在近代科学的起源问题上,依然囿于对科学巨人的惊赞,而没有注意到近代(现代)科学与近代世界、近代生活的内在联系,并从这个角度探讨近代科技的形而上学基础。就第一方面而言,我们依然要读伯特,读更多的科学思想史文献,就第二方面而言,我们要超过伯特。但愿《科学思想文库》能在这两方面继续为读者做出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