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国盛
吴国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7,736
  • 关注人气:2,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活的历史不会过时

(2008-05-30 23:12:40)
标签:

环保人士

历史名城

遗产

城市景观

多样性

中国

文化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原题“城市的命运”,载于《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0年12月19日时改为现题。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聚居的两种形式,千百年来,城市一直被认为代表着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如果没有新的精神和文化追求,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城市的聚居方式是没有必要的。庞大的群居人口不是城市的本质。人们向往城市,因为那里寄托着最美好的生活想象。古话说,“入城三日,当刮目相看”,城市的确曾经是、现在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国和乌托邦。

  筑土为城,聚物为市,城市一开始执行的是政治、军事、宗教和商业贸易的功能。这里是权力的行使和分配的场所,是财富的聚集和享用的地方,是各种高雅艺术的温床。不少优秀的儿女投奔这里以争取新的生存机会。千百年来,城市不断从乡村获得新鲜的血液,尽管许多名城一再毁于战火,但总是毁而又建,因而比许多军事帝国寿命更长。王朝兴衰更替,城市却愈老弥坚。

  城市建筑是城市的躯体,城市的灵魂由它来承载。它是人类文明最亮丽的风景之所在。一代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理想、精神境界、宗教信仰、技术成就、审美追求,造成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落。一个时代的人走了,那个时代的建筑却遗留了下来。只有一小部分的生活内容能够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城市恰恰保留了那些文字无法记录的人类活动。一个城市的历史写在它的建筑群落上,因此,它既是有形的资产,更是无形的财富。正是建筑标度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韵味。

建筑是城市活的灵魂,它展示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味。一座新兴的建筑体现这个时代的风貌和趣味,它的文明标准和高度。虽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一个城市的历史并不是凝固的,它并没有终止,而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创造之中。建筑会变老变旧,它所携带的岁月沧桑不断被赋与新的意义,它在城市景观中的位置始终是有待确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境界,就创造什么样的城市景观。一个时代的高贵或耻辱,都将同时嵌刻在城市的躯体上,成为永恒的荣耀或伤痛。

  中国人是不大爱惜城市这种文化遗产的,中国的历史始终是文字的死的历史。王朝频繁的更替,战火频繁的燃起,城市建筑这种活的历史一再的被历史地消除。事实上,中国并无所谓的历史名城。那些标称自己是历史名城的城市,究竟有多少超过百年的建筑?全中国又有多少超过千年的建筑?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立于尼罗河畔已近五千年,而今天的中国人还要为夏商周费尽心机断代编年。今天到处都在大张旗鼓的改造旧城工程,许多甚至是在把年不过半百的建筑当垃圾清除。

现代化运动是对全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次规模浩大的总清算,技术的蛮力将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夷为平地。弯弯曲曲的古老街道和百年老店被推土机轧平,代之以笔直宽广的大道。为了机械化的效率和外表上的整齐美观,城市景观对环境的依赖性和城市的社区功能被弃之不顾。城市规模单向线性的增大,全然不考虑它的自然环境支持系统、乡村支持系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容量。所幸的是,在欧洲,城市现代化运动中出现了一股健康的文化守成主义力量,他们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以保护古老的城市文化遗产。所以今天我们去欧洲还能看到像雅典、罗马、巴黎这些名付其实的历史名城。

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城市现代化运动,由毛毛糙糙的新手和没有文化的野蛮人来实施,实乃悲剧中极致者。据说梁思成曾经成功地说服了盟军不要轰炸日本的古都京都和奈良,但他却没能劝说中国人留下北京的皇城,虽然故宫保留下来了。人们一定还记得那句流行的口号叫做“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在这个大破大立面前,多少珍贵的东西被毁于一旦,多少丑陋的东西快速的耸立起来。以这种大破大立的精神搞城市建设,其结果就是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一扫而光。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你在马路两边常常能够见到的一律是那种方方的建筑,外面贴着瓷砖,澡堂子不像澡堂子,厕所不像厕所。难怪有位建筑学家不无夸张的说:如果地震使今天中国的城市全都夷为平地,在建筑学意义上基本上没有损失。这句表面上危言耸听的话揭示了一个令人伤心的事实:几十年来,中国的建筑学成就几乎为零!

著名的民俗小说家、津门大侠冯骥才在过去的五年内为保护天津古城文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历史性抢救工作,他就像今天经常可以见到的许多民间环保人士一样到处去“救火”。环保人士确实是这样的救火队员:今天这里的原始森林面临砍伐的危险,明天那里又有人猎杀濒危野生动物,都需要他们出面去呼吁、去制止。大冯的工作跟环保人士的工作完全是一个性质的,都是要在现代化的虎口中抢救出“多样性的历史遗产”来,只不过一个是自然的多样性遗产,一个是文化的多样性遗产。他们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均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所有这些多样性遗产如不加保护,就将永远的丧失。在他新近出版的《手下留情》一书中,记载了历时数年的这些抢救活动,有些场面真正是惊心动魄。大冯这样的“文保人士”跟“环保人士”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他们所拯救的东西的价值不被人充分的理解。他们要在被现代性蒙弊了双眼的人们面前,苦口婆心地申辩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他们心急如焚,旁人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着火”的地方会越来越多,“火势”会越来越猛,让我们的救火队员们顾此而失彼,杯水而车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