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史学科建设几点意见

(2008-05-30 22:16:23)
标签:

就业

科学史

自然辩证法

必修课

史学科

中国

文化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1999年10月17日在北京香山“共商科技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载于《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关于科学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把科学技术哲学建设成为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0期)中提出了一个说法,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比成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正像在自然科学的各领域,数学都充当着皇后的角色,科学史在诸多对科学进行“元”研究的学科(如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等)中,也起着皇后的角色。正象数学与物理学关系最密切一样,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比起科学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最密切的。大物理学家很多人对数学有贡献(如牛顿),大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史也有贡献,如库恩。

 

2, 关于科学史学位设置

    科学史如今是理学的一级学科(而自然辩证法才是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这全依赖科学史所诸位同仁的艰苦努力。这一学科设置为我国科学史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作为理学学科而非史学学科,科学史的二级学科很自然地按照理学一级学科来分科的设置(如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这样,科学史难以以整体面貌出现,萨顿所谓科学史的人文主义意义就显示不出来,科学史就不能发挥它整合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作用。如若作为史学学科,其分类大体按照国别、地域、断代等方式划分(如中国、西方、东方、非洲、美洲等)二级学科,还应加上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当然学科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学科发展现状,但学科设置又可以起到调整学科发展方向的作用。因此未来科学史学位设置应恢复科学史的史学性质,比如按历史学界习惯,称中国科学史与世界科学史,再加科学史理论(或科学编史学)等,构成二级学科。

 

3, 关于科学史教学

    在高校,科学史教学搞得不如它的兄弟学科“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首要原因在于后者是理科研究生的必修课。这个必修课制度养活了一个庞大的自然辩证法队伍。从教育部争取到这个必修课制度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功劳,它的意义与科学史所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争取到一级学科同样重要。但目前看来,必修课制度并没有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在许多场合下呼吁,自然辩证法必修课要做适当改革。首先,要有一个态度的转变,要逐渐把自然辩证法由必修政治课过渡到必修素质教育课、通才教育课;其次,要把单门必修课换成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科学人文类”课程的限制性选修课。将单门必修课改成限制性选修课,将促进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如果这一改革能够成功推行,科学史将进入高校的必修课(限选课)行列。

上述必修课改革提议还只涉及到理工农医的研究生,实际上,这一改革方案适合于全方位推行,即不管文理,不管本科还是研究生,都要有一个限制性的“科学人文类”选修课制度。因此,我建议:

第一,       科学史所、科技史学会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向教育部提出这个“在全国高校设立科学人文类限制性选修课程”的提案。很显然,科学史在其中将占据首位。

第二,       在教育部发布全国性的行政命令之前,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行开设科学史选修课程,并逐步在本校实行限选制度。我本人准备在北大每隔两年开一次科学通史课程,等开出效果来了,再适时敦促校方把科学史列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必修课,就象美育(艺术)类课程一样。

第三,       科学史界并注意研究和宣传科学史课程在通才教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科学史的教育功能远未被普遍意识到。

 

4, 关于科学史研究

    高校的科学史教学的不足,反映的也是科学史研究方面的缺陷。我们目前的科学史研究重心在中国古代,这一部分成果显赫,但对西方的研究是不够的。然而,要想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西方科学史是不可缺少的,也许还要起主要作用。此外,科学史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桥梁,应该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而中国当代的科技文化基本上属于西方传统。因此,就打开我国科学史研究的局面,使科学史能够在整个文化建设中起辐射作用而言,西方科学史的研究必须提上日程了。到目前为止,学界认可的中文科学史著作依然还是10多年前的丹皮尔和梅森。我的《科学的历程》本来只是一本读者不确定的通俗读物,但现在据说被用做大学甚至研究生的科学史教材,可见我们非常缺乏合适的科学史教材。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花10年时间,依照一二手资料,编写出一部多卷本的《西方科学史》,使我们的科学史教学有一个比较可靠的本子为依据,而不至于东抄西抄,许多史实真假莫辨。但这件事情要搞成,需要相当的动员力才行。科学史所是否可以考虑牵头搞钱招人。在这个多卷本之前,为了适应教学的急需,我本人计划在近5年内,先认真编写出一个大学本科用的《科学通史》教材来,至少把这个领域的文献情况摸清楚。

 

5, 关于扩大科学史的社会影响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既需要一批专家皓首穷经,埋头于象牙塔中钻研,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广泛支持。不同的学科,来自社会支持的可能性和方式是不同的。象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其社会支持的力度和方式是可以想见的。而人文学科并不或很少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它们与社会发生联系通常是在人文教化领域。科学史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它的社会影响除了教育部门外还有一个广大的领域我称之为“科学(技术)传播业”,从业人员包括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的科技记者和科技编辑,图书馆和博物馆与科技图书和科技文物打交道的工作人员,旅游部门的导游,各级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和科技管理人员,各级科普领导者和科普作家等等。科学史进入高校诚然是扩大科学史之社会影响的重要方面,同样,科学传播业对扩大科学史的社会影响也许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充分重视这个巨大的社会力量。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社会力量呢?我建议第一个科学史系上海交大科学史系以及以后成立的科学史都设立“科学传播学”专业,并且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将对口分配到科学传播行业。随着这个专业的壮大,应逐步敦促有关部门(如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文化部、旅游局等)制定强制性规范,要求科学传播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受过科学史训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