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剑桥天文学史文化 |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
原载《科学时报·读书周刊》2004年1月8日
“剑桥史”向来权威。这部《天文学史》在权威性上亦无庸置疑。主编霍斯金是剑桥的科学史教授,目前正在主持出版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共同赞助的多卷本《天文学通史》,他还是《天文学史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撰稿者之一金格利希是哈佛的科学史教授,以哥白尼研究著称,也是《天文学通史》的编委会主席。
这部30多万字的著作,比起多卷本的《天文学通史》来说,只能是一部简明的天文学史。越是“简明”的历史,越是容易像一部“辉格史”,即按照当前的兴趣和意图去摆置历史而忽略实际历史情境的复杂性和历史线索的多样性。问题不在于一部历史是不是“辉格史”——现在的历史学家都知道辉格史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而在于,你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辉格”程度。霍斯金当然是意识到的。他解释说,中国的天文学和美洲的天文学不在本书的叙述之列,本书只讨论近东和欧洲的天文学传统,因为正是这个传统成为目前公认的近代天文学的来源。这个做法当然是辉格式的,而且他说欧洲的天文学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天文科学,还是有一点现代性霸权的味道,但大家通常都是容忍和认可的。他还强调说,天文学史并不是一部“确凿发现”的积累史,相反是一部异国情调的历险史。这个讲法当然十分的反“辉格”,可这是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史建制化过程中追求学科自主性的结果,是所有职业科学史家的基本共识。我看也是科学史行当里“政治正确”(PC)的一个标志。
照我的看法,整个西方天文学史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是方位天文学时期,一个是天体物理学时期,后一时期直到19世纪中期才开始。在漫长的方位天文学史上,哥白尼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欧多克斯开始直到哥白尼的西方天文学史,应被看成一部天球方位天文学史。哥白尼本人也是一位可以与托勒密媲美的天球方位天文学家——这一点被几乎所有的中国读者所忽视——他的名著本应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译成《天球运行论》,可惜的是,在这本《天文学史》中还是从俗译成了《天体运行论》。哥白尼之后的方位天文学不再是天球方位天文学,可以称做“力学方位天文学”或“引力方位天文学”,也就是大家知道的“天体力学”。当然,方位天文学并没有因天体物理学的兴起而消失。
简明虽然有“辉格”之嫌,可是好读。本书主题分明、条理清晰、文笔洗练,读起来时有举重若轻之感。更让人喜欢的是它的“插图”。这里的历史图片之丰富、之精美,确实是“史无前例”的。插图使之好读而且好看。
酷评
一部权威的、由职业天文学史家写作的西方天文学史,一部简明的、举重若轻的天文学史,加之插图丰富而精美,使其好读而且好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