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2011-04-17 12:54:48)
标签:
教材解读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教育 |
分类: 学习材料 |
教材解读
——学习材料
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为什么要进行教材解读?
做好教材解读,能够较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体现课标要求,达成三维目标。分析教材中的学问逻辑,有利于用好教材,帮助我们找到教学的主线索,使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结构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材解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从确定学习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是什么?
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
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
领会单元安排的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
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
三、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明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明什么?”。
1、与文本对话
2、与编者对话
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概念、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途径1、研读——课程标准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任何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
途径2、泛读——有关资料。
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所谓泛读,是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教材,与教材有关的资料等
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学科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各年段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
途径3、通读——整个教材。
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学科全部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是怎样螺旋上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等。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
途径4、细读——每一部分教材。
进行整体分析
所谓细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某一部分(单元)进行深入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解读。
通过解读要搞清楚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
2、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3、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能力的培养。
4、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
5、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途径5、精读——每一节教材。
进行具体分析
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某一节进行深入钻研,细致解读每一个图,每一段文字。
精读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节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站在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高度理解教材知识,要能解答该节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2、弄清本节教材在整个单元或整套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找出本节教材中的难点及成因,找出突破方法。
4、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
读教材的目的是什么?
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师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