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游山底湖公园钩沉

(2023-07-27 16:00:08)
标签:

旅游

时尚

文化

娱乐

历史

分类: 神州旖旎

游山底湖园钩沉

(2023-02-28 12:26)

  在“春鸣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周末,2358回乡探亲的战友们兴高采烈地在福临小镇聚会。我和先生一直等到所有人吃完晚饭后,才带着昊昊和壮壮去山底湖公园走走。

  此时的山底湖公园沉醉在城市迷离的霓虹光影下,湖面轻风摇荡,灯光摇曳,岸边游人如织,水榭曲廊上传来阵阵悠扬婉转歌声及丝竹管弦演奏弦乐和声,微风中音韵入耳,一瞬间,莫名地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许多地好感。

  在小城住了40多年,曾和红尘游客一样随波逐流地走过绣林山、南岳山、山底湖公园,感受三国风流。奈何时光太过久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绣林晚照,落日余辉都掩映在新的岁月风流之中,云流无迹,燕去堂空。

因随燕影追唐韵,便拂花光溯三国。在绣林,除了空自想象一下三国当年风流繁华外,更因为刘备纳孙夫人之绣林,而风韵流芳。不管怎么说,至少那刘备招亲的绣林山与皇叔街还在想象中。

当我们信步登上南岳山巅,尽情俯瞰眼前一派大好春光的时候,从鳞次栉比的楼群、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郁郁葱葱的郊野中仿佛听到了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坚实足音。站在南岳山顶上,透过典籍凭吊一下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石首春景,便生出颇多的感慨来。

明朝宰相袁宗皋就写过一首《石城早春》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石首早春二月的自然风光:“迟日江山新雨过,城头楼角转崔峨。花含半萼红晴远,柳坠长条绿意多。胡雁北归将乳子,楚蚕南浴看成蛾。满船载酒春江上,箢鼓盈盈皓齿歌。”

地处高基庙镇街道东南1公里的道人桥,是石首境内一座颇有名气的古桥。明朝有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踏花归马石桥西,胜迹曾经仙子题。千叠青山成拱翠,一林春笋已成蹊。”

桃花山又名东山,明朝贤士李载贽与友人吕中圻同游桃花山,在绵绵春雨中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清晓平湖步绿苔,东风同醉紫霞怀。百年谊在形骸外,一路春随杖履来。烟霭渐看千嶂近,芙蓉高傍九天开。山林接引游人入,细雨先教绝点埃。”

桃花源是陶渊明意想中的“人间天堂”,其实古代石首的人间春色与之毫不逊色:“白杨河下春水碧,白杨河边多贾客。东风二月柳条新,却念行人千里隔。岸上居人才数家,茅茨深处见桃花。小妇河边汲新水,老翁篱外看雏鸭。桑苗米苗麦苗绿,牛羊散落村墟牧,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住杨河曲。”(明·邹绮《白杨河》)

杭州有苏堤,石首有长堤。明朝进士王乔桂游东升镇长堤的感受比游杭州苏堤更觉惬意:“平田春暖碧波澌,岸岸飞花景欲迷。十里锦纱眠白鹭,几行烟树语黄鹂。垂杨荫里金细簇,细草香中玉勒斯。寄语少年游冶伴,寻芳何必向苏堤。”
  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张璧的一首《锦帻亭》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境界:“纹石斑斑枕水隅,彩霞波面映模糊。棹移濯锦江边去,人在百花洲上居。春色荡晴迷两岸,秋光含月照三湖。僧繇妙笔今犹在,只恐丹青画不如。”
  “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是一位大才子,早年就有报效国家的宏愿,但由于世事艰难,他描写的石首春景却带有一种愁闷情绪:“雨中新柳净江头,燕子穿花立钓舟。东去湖湘多大泽,春来天地少安流。南平驿路何时尽,北渚风烟满目愁。石壁沉沉汉落日,一痕渔火动沙洲。”

长江边的万石湾山石壁垒,形如参差玉笋,而且这里有大股急流回漩,卷起滔滔巨浪,蔚为壮观:“山转江回万石湾,春风二月起波澜。漩涡凝泻因生怒,碍石船流岂暇安。万里欲添沧海大,一杯先补洞庭宽。冯夷奋建曾居此,借与图强试验看。”(宋·黄庭坚《万石湾》)。

古人这些描写古石首春景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来,挹前贤之余烈流风,感神州之昌隆郅治。而今,石首春天依旧,但景物迥异:有的景物已经更新,尚依稀可辨;也有的因遭人为破坏,不复再现。如今,人们的双重任务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