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何致文老师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介绍及教学注意的问题”学习笔记(二)

(2019-08-29 15:15:59)
标签:

教育

统编教材学习

分类: 语文教学

(接上篇)

阅读编排特点(讲义内容)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年级上册七个阅读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安排。本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在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第二个重点是在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其中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第三个重点是在第一单元、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中第一单元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七单元学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讲义中介绍到,关于阅读能力提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3-6年级上册各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编排的是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提高阅读速度单元,六年级上册编排的是有目的阅读单元。

关于五年级上册这个创新单元的安排,许多老师都非常关注。不少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关注阅读的速度?其理论背景是:对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两者关系的认识,学界也曾经有不同的看法。近年的研究指出,阅读速度与理解的关系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会有正相关,就是说阅读速度越快,理解就越快,理解越快,阅读速度也就越快。

但阅读速度的发展不是无限的,到了一定阶段,阅读速度就固定下来了。所以如果是成年人来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可能意义不大,但对于儿童而言,教以方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

让小学生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总体上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就这个单元设想而言,我们希望通过介绍一些通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来提升阅读速度,从而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阅读需求。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不等同于快速阅读,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

本单元教授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目的在于理解,而非专注于速度本身,更不是要让学生以后读书就全部一目十行,从而失去了享受阅读的乐趣,失去了精读课文的技能。

我们让学生关注阅读的速度,教授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是想让学生具有想快则快,想慢则慢的能力。跟速读所提倡的理念,是两回事。所以要避免把本单元理解为快速阅读的方法训练单元,更不能把阅读课上成速读方法的机械训练课。

另外我们还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所谓阅读策略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教会的,学生从有所认知,到形成能力,再到养成习惯,最终形成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不仅需要方法的指导,也需要不断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期待的是,这个单元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学生在未来的阅读实践中,能够反复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逐渐达到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双重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具体分析略,教学时要用心研读,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

第一点:教学时,要少概念实践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学了方法就能运用自如的,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才能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所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仅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落实,还要鼓励学生将方法运用到自己平常的阅读实践中去。

老师在选择阅读的补充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选文,从而激发学生使用方法的积极性,感受提高阅读速度带来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点:通过本单元练习设计的安排,我们能感受到,理解是速度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理解的阅读速度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课堂上也不建议采取竞赛的方式强化速度意识,教学中一定要防止学生为追求速度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要引导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以便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训练,切实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三点:在这个单元,不建议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识字也要尽量提前集中学习,以减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保证阅读方法训练的流畅性。再者,本单元的课文都要求精读,既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也要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所以在讲完策略之后,还要让学生研读课文,完成课文学习的要求。但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是深入研读课文,阅读都要讲求速度。

 

阅读编排的第二个特点是循序渐进地学习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进入五年级上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一方面这是课程标准针对高年级语文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步入高年级,选文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含蓄,学生要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需要一定的方法辅助。

五年级上册教材书共有两个单元涉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学习,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确定单元教学的起点与生长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是那个单元的课文相对简单,在方法学习上的要求也不高。


进入五年级上册,随着课文难度的提升,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指导。教材在阅读方法的编排上,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外部拓展,在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内部深入,在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清楚了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时,就知道可以本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第四单元具体的编排。

 

第四单元以爱国之情为主题,编排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单元的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资料,才能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也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做了细致的编排。如古诗三首的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题结合资料和阅读链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小岛》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我国边防守岛部队的生活,感受海防战士的爱国情怀。学生在完成这些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结合资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结合材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学生在中年级也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在这个单元,要结合什么样的资料,怎么结合资料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能是教学的重点。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查找资料,有针对性地使用资料。

接下来,我们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看如何结合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题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借助资料,读懂课文第3~4 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圆明园在建筑艺术和文物收藏方面的重要价值。这两段文字蕴含了不少文化知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怎么引导学生去结合资料理解呢?

3自然段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可是圆明园的辉煌毕竟已成为了过去,单凭课文的文字描述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利用资料,丰富对圆明园建筑及其价值的认识。如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有关圆明园的纪录片,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包容中外。还可以找一找有关安澜园、狮子林的图片资料,读一读与蓬岛瑶台、武陵春色有关的古诗文,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象圆明园内的建筑景观。

教学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的新闻资料来介绍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如,十二生肖的兽首铜像在国外被拍卖的新闻,借此深入体会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以及这些文物被掠夺后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学这个单元时,查找资料、使用资料一定要有针对性。查找资料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要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资料来促进感悟和理解。使用资料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能因此导致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减少。

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三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这几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充沛的情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理解起来其实不难,但是要能领悟其中情感的特殊与复杂之处,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则需要从场景、细节中仔细地品读和琢磨。

教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课文的课后题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如慈母情深的课后题让学生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场景描写中感受到慈母情深,分析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情。父爱之舟的课后题中,让学生梳理文中出现的场景,品读关键语句中蕴含的感情。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

接下来,我们以《慈母情深》第16~19 自然段为例,看看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复杂感情。

这段文字写了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母亲的场景。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

16自然段中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为什么我要重复连喊两声——”

母亲听到我的声音时,又是怎么反应的?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让学生在品读、交流中体会到:课文详细地描述的所见所感,是为了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因为是在嘈杂、阴暗、极其压抑的环境中寻找母亲,因此需要不断地辨认。我不能确定,也不想相信那个弯曲着瘦弱脊背的女人就是我的妈妈,所以我才连喊两声妈。

文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将母亲简单的动作像特写慢镜头一样分解、细化,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画面却十分清晰,母亲弯曲的脊背、疲惫的眼神、肮脏的口罩,都让我震惊不已,我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拼命工作,内心感到又怜惜又酸楚。

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场景和细节中领悟到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份母爱的特殊之处,而不是慈母情深这种泛泛而论的感受。


本册安排的三次阅读链接,也都是围绕深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进行编排的。通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主题或作家的作品片段,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拓展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冯亦同的《和平宣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查找资料,体会课文和这两则阅读材料在表达感情上的相似之处,不仅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还能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国之殇的痛惜之情。

————讲义对阅读要求结合课例阐释的非常清楚,给了我们方法提醒和教学要求的度的把握。所以,本部分全部摘录如下,方便及时查阅学习。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