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假阅读之四:班级建设与班级发展——《班级管理》阅读心得之二

(2019-02-02 19:23:50)
标签:

教育

《班级管理》

文化

阅读

分类: 书香碟影

班级建设与班级发展

——《班级管理》第六章学习心得


本次聚焦《班级管理》第六章——“班级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写写自己对“班级建设”及“班级发展”问题的所学所思。

《班级管理》的作者李伟胜教授在本书第一章“班级管理的教育目标”中提出了“班级管理的五层境界”,即“管制型班级、学习型班级、团结型班级、自主型班级、民主型班级”。第六章“班级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基于作者提出的“民主型班级”的发展机制,既可以理解为创建“民主型班级”的纵向参照系,也可以作为班级阶段性评价思路。为我们(班主任)清晰班级建设思路提供了科学参照,有助于我们理性反观各自的带班思路,找到班级发展方向。


无论是学界还是坊间,在一段时期人们似乎有意回避“班级管理”这个表达,我自己就曾陷入这样的误区。细想,那是因为我们把“班级管理”窄化为作者所定义的班级管理的第一层境界——“管制型班级”。实际工作中把班级管理中的“管理”窄化成“管制”并不鲜见(无论是“管制主体”是老师还是班干部,但班级管理机制背后折射的是管制思维一样)。我不认同这一定位,就尽量避免使用易于发生歧义的话语表达我对“班级建设”的理解。直到读到李教授对班级的五层境界界定,也才让我认真思考“班级管理”真正的教育目标和样态。深深认同作者第一章“班级管理的教育目标”,所以,对作者第六章所谈到的班级发展的三个阶段内在机理的定位更是深有感触。


作者说,“如果一个班级的师生能够理清民主型班级的主要发展阶段,那么,他们就可以据此衡量班级发展水平,更为自觉地理解自身成长状态,作出新的调整和创造,从而更为有效地推动班级向更高境界发展。”实在太精辟了!纵观当前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班主任在推动班级发展进程中对阶段性目标定位不准,没有准确把握班级建设起点而导致“事倍功半”。

在阐述班级发展的三个阶段时,作者选择了“班级管理的主要措施”所针对的三个领域(班级管理体制、班级活动机制和班级文化生活),对每个阶段在每个领域的发展思路作进一步细化的阐述,细读中,我对班级发展的总体脉络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具体到每个阶段的教育情境如何自觉评估班级水平和调整班级发展思路有了更多底气和理性。同时,借由作者的阐述,学习之余,我也有自己一些不同的实践心得,一并记录。


第一,“民主型班级”班级发展核心指标与传统班级发展目标的差异所在


  作者本章开篇比较了时下在“辨析班级发展水平或阶段”时几类普遍性观点之后,提出民主型班级发展思路的独特性。“首先,与一般的仅从班级事务管理的角度,采用外在的自然时间尺度的思路相比,我们的思路更关注班级自身性质变化等内在尺度(也可以看作属于个体和群体生命的内在时间尺度)。在此思路上,我们的新考虑是:将具体的学生个体作为考虑班级教育的出发点,将具体的班级教育场景作为班级教育的落脚点,因而考察班级发展状态的关键指标就是班级为提升每一个新摄功能个体的精神生命质量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于此同时,作者强调民主型班级里将个体与集体看做相互支撑、相互成全的两个精神生命体。简而言之,民主型班级发展的关键指标就是班级如何促使学生个体在参与建设民主型班级过程中主动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作为一名“资深”班主任,我对作者定义的指向于“人”(成事育人)的民主型班级发展状态的关键指标深为认同。而回顾自己年轻的时候带班定位及当前观察到的诸多班级管理现实,深感距离这个关键指标存在着根本差异(传统的班级发展关键指标还是侧重指向于“事”,那些上级检查的外显常规项目的达成度和班级的秩序感),因为观念上的分野对于班级发展多是纵向发展历程的界定(比如几年级,某个学期),而不是“前后相继的发展机制分析”。

   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也有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在探索班级发展新思维,积累了丰富、且有创意的有效班级建设经验,但更多体现出个性化特色,需要更具普适性意义方面的理性架构。本书作者是具有深厚学养的理论专家,加上长期深入实验学校深谙一线教师(班主任)工作现状,因此本书正好弥补了班级管理经验类书籍的不足,完善了班级管理系统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型班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特别有指导意义。

 

第二,民主型班级发展三阶段的教育思路及启示

作者将创建民主型班级的过程区分为“初具形式、基本成型和自我超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围绕“班级管理的主要措施”所针对的三个领域“班级管理体制、班级活动机制和班级文化生活”提出对应的建设思路。尽管班级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但适当区分有助于我们明确阶段性重心所在。

阶段1:初具形式,尚需深化内涵

 观点摘要:此阶段一般还是要从“具体的事务“出发,班主任需要关注班级工作基本形式的改革。比如在管理体制改革上遵循”系统梳理班级事务、开发班级工作岗位,拟定要求及时评价、落实岗位育人价值”两种思路出发,尽可能多的发动学生介入班级事务,唤起主人翁意识,培育班级民主形态;“活动机制”中的初步尝试自主策划中出现的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关注显性文化氛围”的初期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缺少内在隐性教育因素的开发等问题分析,都切中肯綮,直指要害。

静心阅读,虽然这些道理大家都懂,而且在班级发展初级阶段大家所做的工作也无非是这些。所不同的是具体实践行为背后所秉承的观念的差异。民主型班级发展初级阶段的具体事务和班级日常规范的建立,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的开发,而不是单纯技法上的权衡及外显效果的界定,而是引导学生能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在形成做事能力的同时也学会做人,让个体、他人与班级相互成全”。

实际操作中,尤其是中途接一个班级常规还没形成的班级,纵然是有着资深阅历的“老班主任”,也容易犯急躁毛病,觉得需要解决的事情太多,想马上“扭转”局面,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理清楚这个阶段班级事务的重心,而导致做了很多事但基础性常规还落实不好。仔细分析急躁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班级发展阶段重心把握不准。而今有了这样的界定,利于年轻的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更有章法。

阶段2:基本成型,还可以主动开拓

 观点摘要:相对于第一阶段,“本阶段在班级管理中已经逐步超越对常规事务的处理,更为关注开发班级生活每一方面的教育教师,使学生获得成长体验,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感觉。这里所言的开发班级生活每一方面的教育价值,并非指事无巨细都要穷追不舍,而是指在系统梳理班级事务的基础上,整体策划班级岗位设置和日常事务处理。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要关注班级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判断其教育价值,并在适当时机中就其中的一件事或一系列的事开展集中的教育活动,以挖掘其教育价值。”

具体思路是在管理体制上更关注成长体验,活动机制上要体现出从生活中提炼主题,班级文化关注班内人际管理。

现实中,很多优秀班主任都会把班级带向这个境界,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让班级生活规范得以内化,班级活动体现出特色,班级文化体现出独特性。但就笔者的观察,在本阶段的班级发展思路还是“重视班级事务的显性效果,而对学生的成长性体验和班级内人际关系的经营重视不够”。如何进一步激活学生思想,引领学生发展,尤其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的提升,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区间。

阶段3:自我超越,实现自主创造

观点摘要:这一阶段,作者认为“在前述两个阶段(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其中,让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都达到“自我超越”的状态。作者提到这里“自我超越”的主体是学生个体与群体,“自我超越”的内涵在于不断激发主体的创造活力。管理体制上以积极引领学生发展为目标,活动机制则体现在主动开拓生活空间上,班级文化则突出有效激活学生思想层面。

现实情况是很多班级发展基本停留在第二阶段,缺少更高层面的追求,更多的体现在激发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而在自我超越层面显得薄弱,或者也是部分班级管理的“瓶颈”。到了第二阶段如何突破、发展,不仅班主任心存盲区,学生群体也因此缺乏明晰的方向。何谓“更好”?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主动推动班级的自我超越?——根据笔者的体验,最好的方式形成班级品牌意识,想着班级特色课程建构思路迈进。这里的班级品牌是基于一阶、二阶班级特色活动逐渐发展而来的,依据师生和家长群体之间潜在的教育资源的整合性开发,班级所涵盖的人际关系的更深层次的联结,向着精神共同体进发。因为有班级品牌意识下的班级发展定位,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第三,补充性思考:班级发展阶段中“班级相关的人际发展”(家校合作)


纵观本章内容,作者强调了班级发展阶段的具体思路,也关注到班级内部的个体与群体的发展问题。而我认为,任何一个班级能够得以良性发展,一定离不开家长(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的考量。不同发展阶段,家校合作的内容侧重点也各有侧重,与作者界定的班级发展的三个阶段正好一脉相承。

比如,在初级阶段,家校之间的相互了解的平台搭建,渠道畅通,基本情况的相互了解;发展阶段,让家长尽可能参与并了解班级事务,教师(班主任)同时也在家长参与中发现教育隐性资源,因势利导,发展伙伴儿关系,同时在活动开展中也加强亲子活动的推动及亲子关系的深度联结等;超越阶段,更是围绕班级品牌创建,进一步凝聚班级家长,发掘优势资源,让家长成为我们得力的教育同盟,为班级发展助力。以我个人的体验,班级及学生个体要想走向自我超越,家长群体也必须有自我超越意识,唯有这样,发展出自我超越的班级方有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