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不厌百回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四章阅读札记

(2017-06-18 17:09:43)
标签:

教育

文化

时评

分类: 书香碟影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四章阅读札记

                                                                            

      第一次发现李家成教授的这本《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著作,是在15年12月。还记得当时初读时的惊喜。后来买了多本送给朋友。 较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班级建设类书籍,此书兼有理论著作的高度更有基于一线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值得品读。我没有一次读完,但总在时常翻阅中。 近日,我的书稿写作到了“班级活动”专题,回看之前的提纲,总觉得不妥。加上“你好,寒假”中第六章第二节“班主任领导力”文稿的修订也遇到瓶颈,尤其是对“学生策划”这一块的实践性不够,就这样,我再次打开本书,找到第四章,带着溯源式思考性阅读的感觉真得不一样。以下通过摘记+心得的方式,记录下我的阅读体会。

 

               、“第四章: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第一节的 读书笔记

 

                                                   (一)创生性行为方式  P117-132

 

     摘记1:“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在一日不可中断的交往中,保存、发展着自身的生命。人如何与外部社会互动,是直接决定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我们面对这一‘行为方式’问题时,就已经不再简单地从‘知识’‘道德’的意义上来思考学生发展问题,而是从学生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富有生成力的交往关系上来思考。”

     ——这里的“富有生成力的交往关系上来思考”值得细细玩味。何谓“富有生成力的交往关系”?这一点,我在个人成人世界的交往中,很注重从这个角度反省自己与他人的互动。然而,回到学生世界,也看到学生与他人与外界交往互动中行为方式的不足,但是源头在哪里?可以做出哪些努力去改进,很多时候只在就事论事,没有回到源头。

 

    摘记2:当前学生行为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尤其是属于“我”的目标,较多在完成他人的目标,盲目、被动等行为性质由此而产生。二是学生的行为过程机械化、程序化,缺乏面对复杂世界的动态调整,多元生成。三是缺乏高质量的反思与重建,难以从丰富的行为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难以借助每次实践的独特结果反馈于原有的基础,引发新的交往行为。而相关环节之间的整体结合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与发展过程。而恰恰在这一整体和各环节中,当代学生的行为方式缺乏内在的合理性。

 

——学生行为方式存在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身边”的成人的教育“陪伴”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问题一是根本诱因,尤其是在孩童阶段,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凡事安排到位,以至于忘了带作业本,问原因,有孩子会说“我妈妈没给我装进书包”。记得去年接手二年级班开学第一周的某天,上午第四节体育课结束,我和孩子们走错方向,他们在教室门口排队,我去操场没发现他们以为已经排队回家,就径直去了食堂,结果大约一刻钟过去,小同事说他看到二四班孩子还在门口排着队,问其故,说在等我,是她让孩子们赶紧离开回家吃午饭。小同事说这班孩子真有纪律意识,我苦笑:这里更可怕地是遇到特殊情况孩子们如此机械不会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

 

    当天下午我问孩子们:“假如某天,班主任临时有事,放学时不能到教室门口带你们出校门,你们怎么办?当天发生这样的事情,合适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什么?”虽然我有遇到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反思和重建意识,但是面对低年级孩子,在某些大的活动决策中,我还是有因为不放心而直接作出安排的时候。这个度如何拿捏?值得深思。

 

  摘记3: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策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渗透于“事”与“人”的发展之中,并体现出从无到有、综合创生的特质。……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策划的主体。长久以来,成人把诸多活动安排好,把诸多注意事项考虑周全,而恰恰忽略了“策划”行为本身涵盖着的重要育人价值。——如何重视低年级孩子策划意识的培养?在低年段的活动安排上,我也有包办代替现象。

 

  摘记4:策划的对象既可以是“事”的发展,亦可以是“人”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具体而言,有对一次次主题队会或主题活动的策划,有对一次次学校比赛、展示,交流活动的策划,有队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有对班级内组织生活的策划,有对学校学生组织发展的策划等等。……学生在策划中学会了策划;在学生自主策划中,班级生活、学生生活富有了“我”的气息,创生的气息

 

   ——回到摘记3我自己的追问,从这里,我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低年级,大的活动主题和组织形式成人来主导,但是在具体活动开展时,要引导学生策划。回到开学初(二年级)的义卖活动。义卖活动主题和地点是学校规定的。活动前,我让孩子们自由分组,自己带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定价格和确定分工。义卖活动中的“事”好像基本考虑到位了,但是义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人”的实质参与上,比如职责是管理小组收入,但收的钱到底如何管理,没有讨论,结果出了问题;再如,每个组有个家长协助孩子们买卖,结果一到场不少孩子都跑出去“买”忘了“卖”的职责,家长沦为“卖家”……回想起来,这些问题发生在低年级孩子身上很正常,而作为带了多年高年段的我,对这些问题预设不足,导致只有部分负责的孩子和家长在“守摊”,部分孩子没有真正参与义卖活动。

    为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在事前考虑清楚?追根到底是对义卖活动的目标设定不明晰。有学生策划的考虑,却缺少活动过程中组织管理维度的讨论。

119页书中列举的“常州许老师班级开展的‘过年,去哪儿’”的教育目标给我很多启发。当教师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具体小组活动时,班主任以“新年大红包”的方式,对每个小组的不同状态给出极具针对性的建议。班主任对每个小组有教育预设,是保证策划、讨论,能力提升的关键。

 

摘记5:策划能力的培养,有着哪些更具体的能力构成?就整体而言,以“事”为中心,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目标的能力

(目标的层面、价值和具体性。详见120页)

2.      根据目标确定相关组织、程序的能力。

(具体分工与组织建设的能力;相关活动程序设立的能力)

3.      组织相关条件的能力

4.      根据复杂情境形成预案的能力

 

……上述所讨论的策划能力,更多涉及对“事”、对组织或群体发展的策划。能力的提升和意识的积淀,将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策划提供基础。同时,相关认识需要在具体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培养

——读到这里,我最深的体悟是只有当老师自己明白学生的策划能力到底包含哪些具体方面后,在具体教育情境的问题处理中,就会增加全局视野。开学初义卖学生出现状况,事实上暴露我对学生策划能力之二“根据目标确定相关组织、程序的能力”认识不足,而在事前缺少引导,导致过程中学生出现一些问题。

   值得欣慰地是,我根据首次义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做了后续活动设计。相对于第一次学校安排的义卖活动,第二次家长的“财商启蒙”课堂以及课堂上的“实体小店”交易活动,到端午的“自主露营建议”,再到六一的“爱心餐”,以至于暑期的财经素养活动系列……都是根据班级学生当前在策划组织能力及财经素养方面暴露的小问题进行的对应性活动设计。这一连串活动下来,对新基础教育倡导的“长程序列性活动”多了新的理解。长程性活动,不仅仅只是主题的延伸,而是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延伸性活动设计。

 

摘记6:“践行与动态生成”

     如果说,策划出“我”喜欢、需要、期待着的事、组织、乃至于自我,已经使得学生得到多维的锻炼;而进入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又充满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1.      学会面对不确定性。(合作问题,学生本身的能力和态度问题;成人世界的协作问题)

2.      学会问题解决。(问题的确定、问题的诊断、问题解决初步方案的形成、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的反思和重建。)

3.      敏感于目标在过程中的实现及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调整、转化、重建,一直发生的活动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完成原有目标,而且要具有充分的发展意识,能够敏感于自己与他人的多元发展)

 

摘记7:“反思、重建与行为质量的自我提升”

       在践行过程中会生成各类具体结果状态。面对具体的结果,面对已经过去的策划、践行过程,能否具有反思意识,直接决定行为全程的质量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当学生能将结果融入全程去思考,讲结果与语气目标相比较,讲自己的行为全程作为反思的对象,将自身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作出比较,都会导向高质量的反思。由此,结果重新成为原因,促成新行为的发展。于此同时,反思本身对于学生的理性意识提升,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养成等,有着积极的价值。

       反思既有群体的反思,也有个体的反思。就反思的内容而言,也同策划能力的指向类似,有着对事、对组织、对人的发展的聚焦。

    ……总之,从策划起步,到具体的践行过程,然后进入反思与重建,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包含着这样的结构;而正是对学生日常生活过程的教育性改造,使得学生获得合理、健康、高效的行为方式,多样的能力蕴藏在其中。

——“策划”、“践行”和“反思与重建”,是所有活动所应包含的结构。在这三个环节中,在学生参与中,最薄弱的是“策划环节”。而“践行”和“反思重建”环节,以后要有意强化学生的复合型思维及与“目标的动态生成性”关注。

   研读完这一节内容,对“活动”的本质意义多了认识,所有的活动,活动中的所有环节,唯有指向学生的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一切活动才能说是不为活动而活动了。不管是哪一层次的活动,只要我们把握了活动的终极目标,就像教学中“把教材当作例子”一样,我们是凭借活动这个媒介,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研读这一节,对“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这本书的结构内涵也多了一层理解。一个章节,能够让我们对班级建设中的某些核心概念有个全新的认识,基于核心案例,层层剥笋式的剖析,再以生动的案例进行情景透析,让我们从案例中从归纳的现象中看到自己的行为的影子,从阅读中找到自己找到方向……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根本书籍”的意义所在吧。

 

                         遇见一本书,觅得一个学派,推开了一扇门

 

     曾经把这本书作为工作室共读书。 伙伴儿交流中,生出同样感慨:李教授这本书,不算很好读,因为较之过去我们读过的相关班级建设书籍,本书完全是另外一套话语系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读每一章节,甚至每一段话,都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咀嚼。然而,这种著作自然而然带给我们的慢读深思,不是过去读理论著作时的生涩,而是基于丰富实践基础上提炼的各种现象及鞭辟入里的剖析,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审视和反思而自然而然地慢。

      

    是的!“一本当代活教育学”是我初读后的直接感受。我也没能一气呵成读完全书,而是重点读了一二、三章,之后跳读相关章节。循着“教育”“学生发展”“教育过程”“育人资源”等核心概念,尝试品味在本书中教授新的话语系统。细读中,我发现本书中的“班级日常生活”“学生发展”“班级建设”“专业性”等核心概念,构成了新的班级建设理论体系。而最让我着迷的是这套理论体系,来自作者进驻班级,与师生各种对话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我当时并说不清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只觉得新基础教育为我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我们平常也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到底源头上如何定位,实践中如何做,却是空白。

是李教授这本书,让我对“新基础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好奇和兴趣,我在搜罗购买整套“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及《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新基础教育研究史》等专著,囫囵吐枣地翻阅,同时关注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公众号,留心这个学派最新学术动态。渐渐地,我对书中的话语体系有所了解。除了话语体系之外,还向我们呈现了面对教育现象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向。这也是该书成为案头书的主要原因。

 

      好书不厌百回读。拥有几本这样可以从理论上提升自己,从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书,常读常新,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正因为如此,这个周日,我愿意放下那么多眼前亟待完成的俗务,静下心来写下这篇摘记和心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