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我陷入作为豆蔻年华女孩的母亲应有的迷茫中,米妈向我推荐了影片《怦然心动》。记得似乎也是个雨夜,我和女儿一起窝在床上默默看完,然后又煞费苦心地和她交流。那时,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女儿从女主角朱莉的心路历程中,知晓女孩儿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的认知何其重要。希望她自己能够拿捏好青春年少时那份美好而青涩的感情。
因此,和女儿的交流点很容易聚焦。我关注剧中经典台词,借用朱莉爸爸的台词和布莱斯外公的台词和女儿聊如何相对全面的认识一个人,如何比较理性地看待一件事……掩饰不住的说教心理,让这次对话显得有些艰难,不过,由此听到了女儿一些心声,反而让我觉得之前的担心很多余。回头看,女儿年少时处理朦胧的感情远比当年的我拿捏的好。我惭愧也引以为傲。
这个黄金周,要求全班孩子看《怦然心动》的同时,自己再次重温影片,昨晚看的时候不时回翻了几次,发现因为头脑里预设少,欣赏影片时反而感悟更多。
比如,这次我更加关注导演独特的拍摄方式。由此百度了导演罗伯·莱纳的个人简介及他本人对本部影片的看法。并且找到了面对一群男孩儿、女孩儿,讨论问题的切入点。——站在主人公自身角度和换位思考中,去延伸相处话题;
再如,我还关注到了影片中出现不多的朱莉去看望智障叔叔前后的心理变化,由此产生的引导学生交流的新的切入点——人是环境的产物;
还如,布莱斯的所言所行所惑也让我反复琢磨。从班级交流角度而言,布莱斯的困惑以及显得近乎懦弱的个性诸多表现,对班级孩子,尤其男生而言,显得更加重要。男孩儿心智比女孩儿成熟要晚,我们班的男孩儿显得更加“单纯”,现在他们还处于简单的打斗或背后说说笑话,似乎还没有人经历“少年维特之烦恼”,不过,他们毕竟早晚就要经历,就算对他们是个引领吧,那么,如何把握度。是我在看影片中想得最多的。
相比之下,朱莉的种种表现,班级女孩儿应该能够理解,但她们未必真心表达,通过文字与女孩儿们先沟通吧。
但是,到底如何设计一节青春期教育主题班会,还在酝酿中。尤其是因为文化差异,影片中男主角在聚会中种种表现以及朱莉心里独白时对“初吻”的期待,这些细节,相信孩子们也注意到了。如何巧妙讨论,让他们认识到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表达感情的不同方式。也需要慎重处理。
和孩子们探讨一下成长话题,男女同学相处话题的念头由来已久。作为班主任陪伴了这个班孩子三年了,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感知着他们从外而内的成长,也感觉着他们成长中的各种矛盾、不解与好奇。是时候和他们讨论讨论自我价值和成长话题了,包括如何对待自己那份自己也言说不清的对异性的好感的处理方式。
一个班,45个孩子,或单纯开朗、或内秀含蓄、或幽默洒脱、或懵懂幼稚……如何拿捏一个合适的度,而不弄巧成拙,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一直困扰着我。
我甚至没有想好怎么与孩子们交流这部影片。在确定主题班会之前,我想通过孩子们的观后感,把握一下他们对影片的兴趣点以及从中透露出的认知度。从孩子们对剧情的基本理解,再逐步到男女主角内心的剖析(到时截取影片片段)再度赏析,引导玩味,引发思考。
所以,在布置观影时,做了如下几点提示:
1.观看影片时要特别注意导演独特的拍摄方式: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场景,拍出了主角朱莉和布莱斯两个人的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请留意他们的心理独白,站在主角角度想想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彼此理解不一样。
2.留意影片中经典、有深意的台词,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比如朱莉爸爸对她讲的“一幅画不是众多物件简单拼凑而成的。牛只是一头牛,草地也只有青草和鲜花,而穿过树枝的阳光也仅仅只是一束光,但如果将它们放到一起,就会产生魔一般的魅力。”再如布莱斯的外公的很多话语,都值得揣摩。感兴趣的还可以把他们的台词记下来,课堂上就感兴趣的我们一起讨论。
3.影片中的朱莉和布莱斯,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作为同学的他们,有过很多矛盾和冲突,也有不少误会……回想我们自己与同学相处中,有没有类似经历?
4.一个人对一件事或者对另外一个人看法及改变,原因很多。比如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父母亲人看待事物的方式)请你想想:布莱斯对朱莉的前后印象,以及朱莉对布莱斯的前后印象,各有什么变化?是哪些事情促使他们对对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呢?
5.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对比一下朱莉和布莱斯的爸爸,注意这两位父亲对他人的态度及言谈,他们在你眼中各是什么形象?
————建议从以上角度写观后感,可以在网上阅读别人的观后感,相信大家不会抄袭。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写出你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不多,不深刻,哪怕你没看懂,写写你的疑惑都可以,抄袭等于放弃思考。
等着看孩子们的观后感吧,或许,主题班会的思路就在那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