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摘录与感悟(一)
最近,借由一篇文稿、一个交流会和一份申报表的整理,我一直处于对最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反思之中。
整个梳理过程,点点滴滴,敦促我用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回望过去的十年,猛然察觉:“反思“这个字眼,很多时候被我们用“滥”了。上过一堂课,写一点教后感,分析一下教学得失,以为反思了;组织过一个活动,事后写个总结,总结利弊,以为反思了;读过一本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了点儿体会,也以为反思了。
不错,这也基本上属于反思范畴,只是,我们需要追问类似的反思质量有多高,对自己个人成长具有多大价值。
窃以为,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改善教育方式,只是浅层范畴;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是能够直抵个人内心深处,跳出问题和自我来审视和评判,反思是正视,是省思,是回望后的方向寻觅。
于是,再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收获较之前几年,不太一样。
这不是一本随随便便就能读透的书,读后感悟杂杂的,先写写最打动我的一些观点,并摘录。
1.“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教学是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
——这段话,确实让人醍醐灌顶。从这个意义上看问题,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只在反思中“认识学生、认识教学”,其实真正难以做到却又极为重要的却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等重要。我认为甚至更为重要。因此作者强调:“优秀的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关于自我的知识,我们素来欠缺。我想,这也是我近年如何如此痴迷哲学研修的内因。当时,只觉得是读书兴趣所驱,也因匮乏而有意弥补。而今来看,作为教师,一名成熟的教师,哲学是必修课。读书,只是补充,更重要的是内观,需要在阅读、工作与生活中认识自我。
2.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作者这个观点对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做了很好的界定。有人说:生活是经不起追问的。无明的时候,我们常常缺乏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反思之余,常常生出自卑或者各种恐惧来,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自责。如果反思把自己引向如此消极的情绪之中,还不如不反思,混混度日的好。
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是孪生姐妹,没有自我认同,就很难自我完善。“我们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亲密无间。”就教师而言,教师的自我认同,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同事、家长之间的坦诚交往。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