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浏览过美国的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Why
Education is
useless》)一书,书中一共罗列了20条教育无用的“罪状”。有这样几句话记忆尤深:
“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践性。”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教育让人们思考太多,而忘记了如何感受。”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教育是权利的伪装,权利的机构,也是掌握权利的方式;除此之外,教育无任何意义可言。正如蒂莫西·利里博士告诫我们的那样,如果你想真正学到东西,那么你首先必须做的事情之一是退学。”
……
这些“诟病”作者是针对美国教育而言的。当时我就在想,书中说的教育无用的20条“罪状”在我身边有出现吗?国内有抵制教育的呼声或者是行为吗?假若我们的教育中真有出现那么几条“罪状”,那么我们将以怎样的行为来改进呢?终于,年前在网上购书时发现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未经思索就买了下来。
今天在家翻阅完此书,感慨万千。欣赏作者的视角,虽然我并不苟同书中所有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作者“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一说法。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门科学。我想没有用的教育应该是针对那些赤裸裸的灌输方式。从心理角度说孩子(其实是所有人)本身不愿意感受到别人在教育他(她);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有些道理有些经验需要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自己去经历去体悟,也是他人说教所不能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要从心灵沟通开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
时下出版物实在汗牛充栋,很多书籍又爱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实在贻误了不少人。我在网络上简单搜索了一下,除了书商商业操作需要对书的极力推崇而大肆宣传以外,更有一些读了此书而盲目鼓吹追随信仰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我们不会因为有了某专家写的某些专家推荐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就不要教育了吧。相反,我读了这些书,反而愈加迷糊,作为一名教育者有必要对教育的本质做更深层次的追问,对一个问题有正确的把握再有自己的看法,才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论述面前不至于“乱花迷人眼”,而有自己的鉴赏有选择性的吸纳与吞吐。
林格教授在前言中提到了几点:
“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的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付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浏览全书,再回到首页,我开始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时下到底该探讨“教育无用”还是强调“教育无为”呢?
“无为“是老子哲学里的一个专有名词,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此之无为,并不是不思不想,而是突破时代局限的“意无所制”,范围更加广泛,可说是无所不思。在《道德经》里,“道”与“无”是同一个意思,道,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
老子出于对个人生命意义的真正关爱,主张无为自化、不言之教。他的主张蕴涵着很深刻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老子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他提倡教师要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的品行修养,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同样在今天,教育上的
“无为而治”,也并不该是消极的对待,而应有积极意义。
“师者无为”,强调的是教师的率先垂范,润物细无声;强调的是教育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强调的是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师者无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悟性,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做到通过自己的无为来达到学生的有为呢?我想自己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蹲下身来平等地欣赏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每名学生。
教师的教育要达到“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首先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来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接纳每名孩子的现状,发现每名孩子的特点与优势,因势利导,不苛责不指责,让每名孩子从我这里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学生只有在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欣赏被接纳之后才会有更多的自信与勇气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的生命才是自主的,灵动的。
二、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经验分享。
要“无为而教”,教师就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要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师者要善听,要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要听得进去,并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对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常常也会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学生所信赖的事物也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从而避免了武断性。与学生分享在与学生无声无息的分享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敞开胸怀拥抱学生,学生也会敞开心灵积极表达自己真实的声音。
三、铭记他们是成长中的人,让每一次错误成为自我教育的契机。
“无为而教”就要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教师要善于宽容,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教师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这样教师的心智就不会闭锁,头脑不会固执,思想不会僵化,眼界也不会狭隘。学会了宽容的教师,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教师学会了宽容,自然就会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自然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不教而教更来自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修炼。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我们更大一线教师的终极目标。现在我们即使有认识或许还做不到,除了观念问题还有素养问题。有人说:教师应该是站在那里就是教科书,你的举手投足要有教育的气场,这都需要我们不懈修炼。林语堂大师曾经讲过:“在牛津、剑桥,那些老师怎么去教学生,他们把学生叫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么被熏陶出来了。”
“一朵玫瑰是不需要布道的,她只是散发着芬芳,芬芳就是她的布道。”
我们有勇气说我们不需要教育,我们自身本身就充满了教育元素吗?
我不敢说,因为我没有这个功力,因此我还要不懈修炼。所以,我不敢说教育是没有用的,我还要追寻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用的,同时我自己尚需要在教育的气场中得以熏陶和历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