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拾光2025:杨裴两家结伴自驾山西游追记(5)

标签:
咽喉要塞历史底蕴文化内涵雁门天险旅行见闻 |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勾注山上,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5A景区,是塞北游牧民族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也是历史最悠久、战争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5月7日俺们杨裴两家人结伴自驾山西到此一游。
雁门关风景区,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山西代县城北30华里的沟注山。当俺们杨裴两家人驱车来到山阴县城之后,向东南方向奔驰半小时左右,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沿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据介绍,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也名“雁门关”。明朝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 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着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而隋扬帝杨广曾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的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
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它见证和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它折射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
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这里以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历史建筑遗存,构成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旅游资源,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3000多年来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厚重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色独具、无与伦比。
历史名人壁位于雁门关景区明月楼广场,是一堵长63米、高28米的浮雕墙。浮雕中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李牧,汉高祖刘邦,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朝名将。王昭君出雁门关与匈奴和亲,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宋代杨家将守关防御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门关阻止瓦剌南下,真可谓“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 俺们来到雁门关景区,但见路旁竖有杨家7个儿郎以及杨家女将的塑像,满门英烈,栩栩如生,立马让俺这来自中原的杨家老汉肃然起敬……。
边贸街是由70多间仿明代建筑所构成,这主要展示具有雁门关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和纪念品,同时再现了当年边关贸易的盛况,这是一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情街。街尽头有一座牌坊,牌坊正中额坊是“通南江”三个字,表示经过雁门关就可通达大江南北。
天险门是关楼南侧之门,东西向,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座砖券,其主体建筑为明代所筑,天险门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天险”二字,据导游说,“天险”的天字据传也为武则天所创。上面是个草字头,中间是田地的“田”字,下面是大动干戈的“戈”字,表示马有草,田里有粮食,还有武器,就能拥有天下。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这些清晰的车辙印向世人诉说着600多年来雁门关辉煌的过往,可以想象到当年雁门关上繁忙运输的景象。
古关道是明朝关道遗址,明代的雁门关是山西三关之首,是明廷防御瓦剌、鞑靼南下的重要屏障。明代时,明军与草原部落在雁门关发生大小战事百余次,这里承载了明与元二百年的军事碰撞史。进入清代后,随着雁门关军事防御作用的减弱,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这里成了专门“商道”。在山西商人的推动下,雁门关道成为“茶叶之路”的重要一段,不仅是成就晋商辉煌的一条商路,也是山西人走西口或走东口的必经通道。深深的车辙印上,记录了晋商的辉煌,也见证了“走西口”的辛酸……。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雁门关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边关文化特色,同时集聚了众多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唐代的李白、卢照邻,北宋司马光、范仲淹,金代的元好问,明代顾炎武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经在雁门关登临吟咏。雁塔之下,块块石碑在城墙绵延起伏的衬托下,整齐醒目而令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