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旨要
(2023-10-19 09:37:05)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期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山海经》书名《史记》提及,最早收录是《汉书·艺文志》。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山海经》影响很大,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特古今学者有着不同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认为"巫觋(xi:男巫)、方士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宇宙万物,无所不包,真乃天书也。
《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影响。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以阴阳五行为主旨建立起来的学科体系。对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做了精微论述。
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六祖慧能对清净心的概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庄子》一书乃是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书·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至于《南华经》所亡佚的19篇,除解说3篇外,还有16篇,其中有篇目可考者9篇,据关锋考证,认为是《阏奕》、《意修》、《危言》、《游凫》、《子胥》、《惠施》、《畏垒虚》、《马捶》等篇。
细观《庄子》一书,书中多次提到老聃,的确谈无为无己之论,且书中并不如前人所说讽刺儒家、肯定道家,而是将儒家学说加以发挥,与道家加以结合。庄子的学说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人人读来都会感到亲切,都会受益,所以才能成为知识分子的崇拜偶像。他的许多观点和见解,尤其是对待外物的智慧态度,完全超越了时空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可以借鉴效法。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二月封其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其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它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抱朴子》简介《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中还涉及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之中,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