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胃肠记忆和舌头的味觉功能感知中,玉米占有重要一席,有着近乎天然的难以割舍的情结,何以然也!这是从小形成的嗜味定型化,只可钟情一生,抹去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地区素以盛产玉米闻名,尤以松辽平原为最,被称作黄金玉米带。夏日里,无边无际的大平原,咸被青纱帐覆盖着,俨然一道自然风景。黑土地上的庄稼人,对玉米美食便有了天然的情结。
我的襁褓孩提之时,恰逢三年饥荒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母亲的奶水严重不足,喂养我的食物当以玉米为主,母亲和祖母夏秋嚼青玉米喂我,冬春嚼玉米花喂我,更多的是喝炒面糊糊,稍大一点了,就能吃玉米面大饼子了,我的嗜味感渐次形成。尔后,常听母亲和邻居曾家二婶说我小时候的故事,不仅胃肠记忆顽固了,而且在心灵记忆中深镌着童年故事的种种痕迹,凝结成一种眷恋的乡愁。
母亲故去多年了,我也步入夕阳的队列里。即便现在,回乡见到曾家二婶唠嗑时,她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记起小时喂我吃烀青玉米、烧苞米的情景。说我那时剃着秃瓢的后脑勺,穿着开裆裤,瘦得更显可怜,不等大人嘴里玉米的嚼烂就张着小嘴要,颇有黄口幼鸟嗷嗷待哺的样子。冬天围着火盆盼着大人们给炒把苞米花吃,很是一副·眼馋而又着急相。现在听来,虽然觉好笑,但那确是二婶真切的记忆。那些仿佛逝去的时光,每每提及都会增进我对二婶的亲近感。这一幕幕从她老人家的意识中泛出来,想必二婶也是抹不去的记忆。我用文字写出来,大抵有几层用意,一则回忆陈年旧谷子的往事,珍惜那种朴素情分,怀念父母兼族邻长辈,想必是很有意义的;二则阐述对玉米的情结胚胎,以免倘我有一天走了烂在肚子里;三则让晚辈们知道我小时候的生活碎影,艰苦而朴素的生活,让他们知道我为什么一辈子钟情玉米的因由。
人对美食的口味留恋,亦或偏爱,大概都是从小养成的,也称家乡口味,妈妈味道,至死也忘不了。说到我的玉米情结,可谓与生俱来,至今犹恋未减。早先生活在农村,习惯于原始吃法。原始吃法自然有原始吃法的味道,也是最接地气的,甚至包括做法也都成了生活方式,并延习性。以后进城里生活,玉米食物虽然吃得少了,但终究惦记着,季节来临时自然想起。好在如今饱尝也不为难,每年都能吃上几回,或是回老家吃,或是亲友送来吃,还有下乡工作时也能吃得到。最典型的应季吃法,通常称作“三烀一蒸”,即烀玉米,烀茄子,烀土豆,再加蒸辣椒酱,佐以葱叶,黄瓜,羊角椒,香菜等,吃得汗水直流,真是大开胃口。我上中学时,每至夏末秋初,母亲时常把蒸好的玉米用手绢包好,作为午餐。
现在,城里也不缺了,甚至不分季节,四时都有。夏秋季节,烀玉米烤苞米的摊贩,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我特钟情农村的那种原始吃法,将铁丝制成钎子,插上玉米在灶坑里一出溜,劈啪作响,缕缕糊香扑鼻,诱人口水,那才叫别有情调,别有风味呢。尤其是秋后的瞎苞米,吃起来特香。我有时回忆,手指揪着苞米粒,很有节奏的往嘴里填的麻利劲儿,真的惬意。乡村那种人语院倾欢,梁间紫燕絮,鸡爬榆墙下,犬吠柴门外,蝈蝈蛐蛐叫,柳下讲故事,辘轳泻响声的意境中所折射出的乡土烟火气息,别是一番风景,如今却是久违了。不复焉!不复焉矣!乡梦依稀,乡愁曼叠,恐怕只有在记忆和梦境中寻找了。
玉米作为食材,有许多传统吃法。我于大饼子、窝窝头、发糕记忆犹深,亦或视为一种情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饼子和高米饭就是主食的代名词。这几样食物是做好了好吃,做不好不好吃。关键环节是发酵,面起子不足,发酵不好,贴出来,蒸出来是很硬的。那时小苏打供应有限,是要凭票买的,用起来总要俭省些为要。我在乡时吃大饼子,考学出去后在校吃发糕,还是挺适合口味的。至于窝头,吃的较少,或为浅尝辄止。窝头仿佛是令人憎恶的乞丐食物,只可果腹充饥,没有美食享受的快感。现在窝头早就没人吃了,大饼子却城里香饽饽。
在农家人眼里,大饼子无论如何称不上美食,登不了大雅。玉米之谓美食,
贵在粗粮细作,赋予品牌。时移世易,如今的农家大饼子,确实上得了台面。乡村的铁锅炖各富特色,一锅出,时令感较强,与休闲旅游衔接,引得城里人争相眷顾。到灶台鱼吃大饼子,也很时尚,仿佛成了一道美食风景线,研发出的自然妙味配方,独家经营,赢得了商誉,注册了连锁店,生意火爆得很。那大饼子亚赛糕点,色泽金黄,宛若馔玉,诱人胃口,大开朵颐。一帮人围着灶台吃,环境土的掉渣,灶里续柴火通红,釜中泣泣鸡鸭鱼。推杯换盏,笑语欢声,着实吃出了一种“土到恰处便是雅”的境界。
玉米碴子粥、玉米面疙瘩汤也是小时候时常吃的,现在偶尔吃,确是很不错的。喝碴子粥有益健康,大碴子,中碴子,小碴子加点赤小豆、黑豆、绿豆,乃至枸杞、冰糖、大枣之类,简直就象八宝粥。玉米疙瘩汤里面佐以菜叶,芋头、山药,肉末、再淋上些淀粉,仿佛珍珠翡翠一般,营养价值自必说了。
我把我的玉米情结唠叨了一气,勾陈往昔的记忆,充盈绵渺的乡愁,让她在我心灵中发酵,把美食文化升华为农耕文明境界,增进民生福祉,享受幸福生活,祈愿桑麻盛景与自然和谐永契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