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世界100天之7月6日至7月7日

标签:
冰山格陵兰努克最大的邮筒因纽特人鲸鱼肉 |
7月6日
早上一起来,天终于放晴了。一眼看到舷窗外出现了逶迤的地平线。天啊,在几天灰色波涛中麻痹了的神经,突然像被针灸刺中了穴位,马上跳了起来。这些天,水天一色,海平线就像一个灰暗的盘子,不弃不离地包绕着和平号,让人把航行和静止都混淆起来。现在,海平线出现了曲折,被地平线代替,真是让人感到了变化的魅力。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小岛。后来,岛屿连绵不断地出现,我便更正为这是一个群岛,当后来我终于明白这就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大名鼎鼎的格陵兰岛时,只好狠狠地笑话了一番自己的有眼无珠。
从上午开始,我们就和格陵兰岛相依相伴。大约在7点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第一座漂浮冰山。
冰山的形状有一点像天鹅,露出水面的部分约有10米高,冰体是淡蓝色的,有一种不真实的梦幻色彩。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海明威的名言,说冰山还有八分之七在海面以下。那是他对小说的理解,但我此时想到的只是水面下的冰山到底有多大呢?
随着和平号不断向北,周围漂浮的冰山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我数了一下,和平号两侧共有21座冰山。不过这种冰山都没有像泰坦尼克号遇到的那么大,最大也不过像一座四五层的楼房。而且和平号开得很慢,很谨慎地避开它们,所以并无险情。
大约在下午两点的时候,我们经过了一个冰川。从海上看起来,好像是一架巨大无比的冰滑梯,从陆地倾斜入了海洋,它呈簸箕状,越到入海口处,越是宽广晶莹,终于与海水融为一体。船上的广播很负责,如果出现了鲸鱼等奇观,就会号召大家到甲板上去观看。这时候恰到好处地响起来,介绍了这个冰川的概况,长多少公里我没有听清,宽度好像达几十公里。总之,看着那巨幅冰川,整个人都变得冰凉而透明。
还有很多小块的浮冰,随着海浪在波峰浪谷中起伏,好像一些乳白色的不屈不饶的奶油鸭子。它们原本是大冰山的一部分,随着气候变暖和洋流的漂移,渐渐地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了冰雪的孤儿。在湛蓝的海水中,没心没肺地四处游荡,越变越小,也许在某一个瞬间就隐没在浪花中,从此不知所终。
我不知道如果北极终于融化了,人们是不是在这片海域上,就再也看不到冰山了?到那时候,真不知道世界将炎热到何种地步?
想起前两年到冰岛时,听导游讲过的一段话。他说,冰岛和格陵兰岛的名字应该换一换。我们很奇怪,说此话怎讲?
他说,格陵兰的意思是“绿色的草地”,其实这是一片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那年征服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恰好是最好的季节,看到了一点绿色,所以他们就命名这里为“绿色草地”,根本就名不符实。而“冰岛”呢,由于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到处热气腾腾的冒着烟,反倒是绿色的草地随处可见。
这段公案,也许没有人来翻。
我们已经能够看得见陆地了,通常陆地就意味着文明。但是,这里是个例外。荒无人烟。大家都裹着棉衣或羽绒服上到甲板上,拿着照相机不停地拍摄。冰山不动声色地漂移着,让人们想象着它们的故乡。
7月7日遥远的格陵兰
早上,我们已经围绕它转了一天一夜的格陵兰,终于以狰狞的岩石显露真颜。我们于清晨6点驶入了努克港。努克是格陵兰岛首府,据资料上说,有1万五千人。距离北极圈有200公里。
和平号将在这里停留一个白天,晚上8点启航,这样我们可以支配的时间,共计有14小时。在这之前,我们已经谋划了很久,很想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向北方挺进。进入北极圈很困难,但尽力向北靠近北极圈,也满足一下探险的心理。
不料,所有和努克的联络,都以失败告终。卫星电话打不通,电子邮件也没有回复,一切预想的计划都无从落实,一切都只能到了努克再相机而动。(到我发这封邮件的时候—-格陵兰旅行社的回复终于来了。他们的说法很有意思:“据我们所知,到北极圈内没有任何道路,只有乘坐直升飞机。事实上,北极圈内也没有任何景点,你唯一能得到的就是说——我已进入过。我们建议你们去观鲸鱼。”多谢!虽然姗姗来迟。)
今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气,一扫前几天阴霾蔽日的黯淡,天蓝得如同稀释的蓝墨水,蓝到令人穿越了喜悦,抵达哀伤。
我们下了船,看到出租车在港口等候。从港口到市区有循环往复的公共汽车,单程票价合人民币20元(行程大约2公里),在物价高昂的北欧,应该说还算便宜。
我们问询出租司机,如果能载着我们向北向北,一直到没有路的地方,大约能走多远?需要多少钱,他才愿意跑这一趟?
司机花白胡子,大约有50岁的样子,是30多年以前从阿姆斯特丹到这里来谋生的。他说,努克周围根本就没有路,在格陵兰,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飞机,格陵兰一共有十几个机场。如果要向北,大约只能走几公里,走到了努克港的尽头,就没有任何路了。而且,所有出租汽车司机都不会出城的。
好了,彻底死了这条心吧。
清晨的努克十分静谧。各种颜色的小房子好像巨型积木堆在山坡上,如一块块诱人食欲的糖果。北欧特别喜欢这种单纯明亮强烈对比的颜色,我觉得和这里大自然的单调有关联。除了蓝天白云绿草地之外,很难有更多复杂的过渡色,所以,人间的服饰和房屋,也仿照大自然的亮度,饱和而纯正。
到了海边,有个游览项目,是到海峡观鲸鱼。
小文和芦淼都愿意参加这个项目,每人收费是80欧元,时间是两个小时。看到鲸鱼的比例是50%。我觉得在海上漂荡了这么久,好不容易上岸了,为什么又要回到海里呢?至于鲸鱼,我已经看到了,我相信它们在辽阔的海洋中,真实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为什么还一定要“眼见为实”呢?
不过,人各有志,不得勉强。我说我就在岸边欣赏风景,和当地的因纽特人聊聊天。我们一行7人,讨论的结果是3人去观鲸,4人在海边自由活动。
海边有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邮筒,果然是非同小可,有三人高,像个小塔。这成了当地一景,游客们都争先恐后地和这个巨型邮筒合影。这个创意很绝,想此地出产有限,人文景观也不太多,但人们到了这个海之涯天之角的地方,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写封信,给家里人报个平安,给好朋友送份祝福。邮筒修得顶天立地,给人又踏实又独特的感觉,契合人的心理需求。
寄出几张明信片,问候家人朋友。邮局还有一个项目,你可以选一些有圣诞老人图案的明信片,写好了地址,放在这里保存着,到了圣诞节的前夕,由这里寄出去,对方就可以接到地球最北端的格陵兰岛的祝福了。我想了一下,觉得坐着驯鹿雪橇车的圣诞老人似乎没到过这里,有点强他老人家之难,就算了吧。
出得门来,四处闲逛。看到很多小孩子在街上玩耍。我后来查看了当天的海图,中午12点的时候,格陵兰岛的气温是6度,太阳照到身上,还是暖洋洋的。海水温是2·9摄氏度。听当地人说,像这样的好天气,一年当中顶多只有十几天,所以小孩子们也都出来晒太阳了。
看到几位因纽特老人,在门前的台阶上晒太阳,我们走过去,问能不能也在台阶上坐坐?虽然语言不通,但她们很欣然地请我们坐。她们问我们是哪来的客人?(语言不通,猜的。)
我们说是中国人。她们就露出非常快乐的笑容。我后来和她们合了影,把照片发在这里,大家看看这些非常和善的人们。
我以前对因纽特人了解甚少,这次亲眼看到他们的长相,后来又听了他们的歌声,欣赏了他们的舞蹈,我回国之后,一定要好好查查资料。他们和亚洲人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不知道有没有哪位朋友有这方面的研究,很希望得到帮助。多谢。
又转到超市看了看。(我这个人,骨子里是个主妇。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柴米酱醋盐,无可救药啊。)东西贵极了,一小盒樱桃(不到1市斤)要合人民币100元。我们多嘴多舌地问了有没有鲸鱼肉卖?一个店员找来一块,说已经不新鲜了,价钱打了折,现在是150丹麦克朗1公斤(1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1·5元)。这样算起来,鲸鱼肉就是200多块钱一公斤了。鲸鱼肉的油脂很厚,大约4~5公分。肌纤维很粗。
后来又转到了鱼市,看到十分可怕的一幕。当地的因纽特人正在宰杀海豹,满地鲜血,好像谋杀案的现场。据说政府是允许因纽特人杀海豹的,因为这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当地极冷,不吃海豹,无以御寒。不过是有指标的,也不可多杀。海豹的头颅被砍下来,堆在一处,那些海豹的眼睛都是睁着的,非常晶莹透亮。让人看了一眼之后,再不敢看第二眼。海豹被劈成各个部分在出卖,肋骨部分最可怕。因为海豹的身体呈桶状,厚度和人体差不多,胸腔结构就很像人,鲜血淋淋地摞在那里,令人不寒而栗。
这时候观鲸的人们回来了,兴奋的不得了。他们去得早,是今日观鲸的第一船,这样鲸鱼受到的惊扰小,出现的概率就高。他们幸运地看到了7、8鲸次。因为无法确定看到的是不同的鲸鱼,还是同一条鲸鱼,于是原谅我自造了一个词“鲸次”。据说他们看到的是很少出现的“座头鲸”,更是让人快乐的事情。
让我很高兴的是芦淼用塑料袋给我带回了格陵兰冰川的冰,据导游说,这冰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容我借用一句金庸小说中常常出现的词句——这是“万古不化”的寒冰啊。
冰很硬,带着远古的坚韧。味道非常纯粹,那就是什么味道也没有,完全是水的本质,无色无味。
当因纽特人唱起他们的民间歌曲的时候,我听到了蒙古长调的韵味。我特别希望腾格尔能到这里来开演唱会,唱蒙古民歌。我想,他一定会受到因纽特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