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云南高尔夫
——访资深高尔夫圈内人士吴文发

从新加坡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云南,再从云南到北京。吴文发的生活轨迹,就像高尔夫的十八洞旅程,每一段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精彩。吴文发于云南的七年,见证了云南高尔夫的发展,亦成就了他与云南高尔夫的不解情缘。
机缘巧合,知遇春城湖畔
中国人总是喜欢将一切归结于缘分,相爱是缘,相遇是缘,机缘巧合是缘。没有刻意的选择,也没有曲折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契合的时间,从新加坡而来的吴文发与云南高尔夫恰好相遇,然后结下这一段长久的情缘。
那一天,吴文发结束了自己第一家球会的工作;那一天,时任春城湖畔度假村总经理的杨辉光正好在隔壁的球场打球。接受了朋友到大陆发展建议的吴文发经过四个小时的等待后,在球场与杨辉光进行了一场愉快的交谈。简单的一句“可以”,几天后吴文发搭上了飞往云南的班机。这场彼与此的选择,让吴文发来到了这个对于他完全陌生的城市——昆明。
高球人生,喜欢而快乐
在吴文发看来,高尔夫是一个永远向前走的行业,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的人都可以在高尔夫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人生就像打十八洞,从一号洞一直到最后的十八号,只有打完十八洞你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一个洞的失败,一个洞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人生的全部。
选择高尔夫之前,吴文发已经有着自己的小生意,继续经营也可以衣食无忧,但是他却为自己的生活做了一个新的选择,选择了一个有着高尔夫相伴的人生。在美国的两年,学习高尔夫,学习高尔夫球场管理、赛事运作,学习高尔夫的方方面面是开球前的准备。进入第一家球会,是在人生高尔夫场的第一次下场,而于云南的时光则是吴文发高尔夫人生击出的第一个双鹰球。
作为一个职业的高尔夫经理人,吴文发为自己所在的球会带来了国外高尔夫行业的先进理论和管理方式,也在云南高尔夫的规范发展中充当了一个积极的角色。
他所希望的,是更多的人可以真正的喜欢高尔夫,在高尔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球人生。
七载时光,看曲折变迁
2001年至2003年,失望—2005年至2008年,欣喜于云南高尔夫的快速发展。在云南的七年,吴文发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见证云南高尔夫的曲折变迁。
球场——从1995年第一家球场开业到2008年七大球会鼎立,诸多新球会孕育新生,云南高尔夫经历了从纯球场到全面商业化的过程。无论是纯球场,还是度假村式的高端理念,都在云南找到了自己最契合的位置。全面的商务化是云南高尔夫目前的主流趋势,但是在管理概念和制度要求上的弱势,让云南高尔夫球场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球员——1995年,云南认识高尔夫的人屈指可数。2007年,别克中国高尔夫俱乐部联赛,来自云南的滇池高尔夫队虽然屈居亚军,但是云南作为高尔夫天堂的实力已经初现锋芒。从不懂得高尔夫到尽情享受高尔夫比赛的乐趣,从率性打球到球场上的翩翩绅士,不断壮大的云南本土高尔夫人群,让云南的高尔夫竞技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影响——2001年,虽然高尔夫已进入云南五年,但是仍然没有几个商家愿意举办高尔夫球赛。2008年,多项商业赛事的举行,让高尔夫活动在云南成为了一个广告的品牌传载体。顶级品牌的赛事,让云南高尔夫球界走出从前的局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云南高尔夫的发展,得力于本土各球会的通力合作,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高尔夫氛围,打造了一个云南高尔夫自然健康的对外形象。整个圈子的力量,将推动云南高尔夫进入一个更好的发展时代。
等待绽放,高尔夫天堂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云南是高尔夫得天独厚的天堂。但是也没有人可以代表云南高尔夫,站出来肯定的说云南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尔夫天堂的全部条件。
在构建高尔夫天堂的过程中,云南和云南高尔夫都有自己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回归高尔夫。云南高尔夫所呈现的商务化的繁荣,恰好是云南高尔夫更进一步发展的软肋。浓重的商业氛围,让高尔夫失去了作为体育运动应有的轻松自然。消费群体的狭隘,则限制了高尔夫球在云南进一步的发展。公共球场的建立和私人球会的规范化,既利于对本土高尔夫竞技水平的提升,也利于高尔夫在云南实现自己作为体育产业的真正价值。
市场的细分。虽然大的环境决定了云南高尔夫旅游型球会的方向,但是并不代表每个球会都必须走一个相同的方向,没有人会喜欢相同风格的球会。会员制球会、混合型球会的细分,将有助于云南高尔夫留住属于自己的人群。各个球会对于自己独特风格和难度的宣传加强,则可以让不同的高尔夫爱好者,在云南找到属于自己的高球天地。
群体的力量。一个真正的高尔夫天堂,不仅要有第一流的球场,还需要拥有一流的交通、酒店、饮食。打造一个真正的高尔夫天堂,不仅需要团结整个云南高尔夫圈子的力量,更需要来自政府以及各行各业的通力合作。只有每一个环节的完美契合,才能够让到达云南旅游和打球的人,在云南的每一个小时都可以保持愉悦和快乐的心情,才能对这个高尔夫天堂真正的倾心。
以上图文版权为《GOLF·圈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