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想辑录(9)——说说孝顺父母的本心
文/张建鹏
近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其中就涉及到一些如何孝顺父母的问题,很受启发。我们知道,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他主张,孝顺父母的关键,是要从本心做起。
一个人孝顺不孝顺,当然要看他的行为,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看他的孝心。王阳明认为,孝心是根本,是本源。
一个人的孝心应该是恒定的,是一尘不染的,是天理的,是良知,它不增不减,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呵护。只有发自本心的孝,才是真孝。有了这个真正的孝心,才解决了根本,才能毫无私欲地去行孝。
这好有一比,真正的孝心有如一棵大树的根和躯干,而行孝的行为则是这棵大树上的枝杈和叶子。行孝的行为千差万别,多式多样,可以令人眼花缭乱,有如繁茂的枝叶。发自本心的孝,枝叶就自然丰沛;而不是发自本心的孝,就像演戏一样,缺少本真的血液,枝叶也会是苍白的。
因此,真心的行孝是自然而然的。就如《礼记》中所描述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深爱的根,行孝便顺理成章了。我们都知道有个二十四孝图,我认为,其中的愚孝不好,但极而言之,从真孝的本心来看,有的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如何求得本心呢。王阳明认为就是要养心,致良知。从这个原点、出发点生发出来的孝心,才是真正的孝心。这个孝心不以客观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富有者可能给父母吃山珍海味,穷苦者只能奉养父母一碗热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等同的。如果离开了本心,离开了良知,那么孝的行为就会被异化。
也就是说,不从本心出发,孝的行为就成了外在的东西,为孝而孝,去追求孝的表象,而脱离了孝的本质。从外在形式上来说,人们可能会称赞你孝的行为。但你自己知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孝,是虚伪的,是做给别人看的。君不见,多少不肖子孙,父母过世后大操大办,表面上行孝至极,实则却是不孝之徒。
要做到发自内心的行孝,就要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良心。如果真心想着父母,自然就会主动探求如何让父母睡的安稳,如何让父母冬暖夏凉等等,就一定会让父母幸福。相反,如果对父母没有敬畏之意,仅想博得“孝子”虚名,那就永远也做不到真正的孝顺了。因此,如果你到了不假思索地为父母着想,感恩父母,并付诸于行孝的实践,那才是到了真孝的境界。
一般说来,通常的照顾父母吃饱安眠,父母生病了进行护理,这些事做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内心的真诚。有些人把父母照顾得很得体,但照顾得时候内心却经常抱有排斥的心理。这就是没有做到内心的诚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孝,或是勉强地告诉自己是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曾说“色难”,内心的真诚,一定会流露于神色之中,只有永远对亲人保持和颜悦色的人,才是有诚意的真孝。
在现实生活中,孝与不孝,不仅要看行为,更要看内心。有的人空有一颗孝心,经济条件上却无能为力,只能尽其所能,那也是真孝。而有的人表面上百般孝顺,但内心却是做给别人看的,令父母很是寒心,那是假孝。故此,孝敬父母就有了真心和假意之说。实际上,我们孝顺父母做到尽心尽力就好。尽心是根本,而尽力就要看你的能力和条件了。只有尽心又尽力了,我们对父母的孝也就无憾了。
2024/5/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