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笔——罗素的忠告
文/春雨夜泊
罗素,是英国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说的话,还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偶翻旧杂志《读者》,在2014年的23期上,文摘了他的一篇文章,叫《论老之将至》,说得很好。其中他对老年人提出的一些忠告,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他开宗明义就说,他的这篇文章,真正要谈的是怎样才能不老。为此,他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忠告。很有意思的是,他提出的第一个忠告,是让你在你的祖先谱系中,找一个寿命最长的长者做你的人生榜样。
我想,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一个血统,你的血管里一定流着他(她)的血液。也就是说,你遗传有他(她)的基因。既然他(她)能够长寿,你就大概率地有这种长寿的可能。当然,你的祖先中也会有短寿者,但我们是在讨论如何健康长寿,为什么我们不选取好的可能呢。
文章中他举了他外祖母的故事。他的外祖母一生共生了十个孩子,活了九个,此外还有过多次流产。不幸的是她过早守寡,但她没有沉沦,马上致力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成为剑桥大学格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
80岁后,她又开始失眠,她便经常在午夜时分至凌晨三时阅读科普书籍。罗素说,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的衰老。
故此,罗素认为,外祖母的这种精神状态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他建议说,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热烈,而且你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问题,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第二个忠告是关于健康问题。罗素说,由于他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但他说,我吃喝均随心所欲,醒不了的时候就睡觉。我做事从不以它是否有益于健康为根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都是有益健康的。
第三个忠告是不要过分沉湎于往事。他说,老年人的危险之一就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之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该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当然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要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忘掉,专注未来。
第四个忠告是尽量避免依恋年轻人。他说,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想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该是宽厚的,而不是过分地感情用事。
第五个忠告是不要害怕死亡。他觉得,年轻人害怕死亡可以理解,老人大可不必。对于一个经历了人世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死亡没什么可怕的。就像溪流归大海一样自然。如果一位老人随着精力的衰减,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那么,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最后罗素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这些忠告出自罗素的所思所想,也是他真诚的告白,是他关于老人及其死亡的思考。我非常赞同他的比喻。一个人就像一条小溪,开始的时候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进入平原,河道变宽,水流平稳,最后汇入海洋,完成一生,回归自然。
2022年4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