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文/春雨夜泊
这些天,闲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什么读这本书,是因为耳闻目染中常常见到王国维的名字,而且那些大家名家言谈论说中把王国维推崇备至,而《人间词话》更是奉为圣典。
我自己知道王国维是因为学中文时他的“三境界说”。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但凡学过中文的,在谈到创作意境时,不免就把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拿出来。而这“三境界说”也是出自《人间词话》这本书。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本来是谈治学经验的,后来被广泛延伸,便有了多种寓意。“三境界说”出自《人间词话》之二十六,原文是: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这里,他借用古人的词句,来说明这三种境界,非常的形象。它虽然说的是治学之道,但应用到各种事情上,亦是同理。尤其是在比喻文学创作时,更是有茅塞顿开之功效。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品词的语录,不过万言,却字字珠玑。他遍阅古词,尤其是对词作名家,更是一一道来,对词的洞察之力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评说虽为一家之言,却得到了后来各位文学批评大家的广泛好评,且奉为圭臬。
有评论称,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将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融会贯通的文论著作,其核心思想是“境界说”。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提出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等文论。《人间词话》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
关于该书的内容与评价资料繁多,这里不再赘述。“三境界说”也略过。这里,我只摘几则自己感触较深的语录分享给大家。
先说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例。第七条:“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诗有诗眼,词有词魂,这里的“闹”和“弄”字就是点睛之笔。
第十六条: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第十七条:…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既是对李后主的恰当评价,亦是对词人本质的要求。
第五十四条: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这样说来,我们写诗作词,就体例来说是难越古人的。
附录之十六: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这里描述了诗人意境创作的过程。特别是须臾之物成不朽之境,是诗人之创举。
拾遗之十二:楚辞之体,非屈子所创也。…然至屈子而最工。五七律始于齐、梁而盛于唐。词源于唐而大成于北宋。故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这里阐述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最好的文学,既要善于继承,又要敢于创新。
好了,就此打住,就说这么几条吧。精彩之处可谓不胜枚举,许多内容也不是我等人能参透的,留待以后自己慢慢咀嚼吧。
最后,说几句王国维其人。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可惜,就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文人,却于1927年在颐和园沉湖自尽,年仅五十岁。他的死,也成为不解之谜。
2021年3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