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沉思录》的沉思

(2020-06-24 11:39:23)
标签: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何怀宏

哲学

文化

分类: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沉思录》的沉思



《沉思录》的沉思
——读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文/春雨夜泊


    你读过《沉思录》吗?应该大多数人没有读过。即使读过的人,能够卒读的恐怕也不多。能够研读并能深刻领会其要旨的会更少。虽然,该书曾名列十大畅销书,褒扬有加。还有,有推荐词云,该书为众多名人读了百遍的案头书等等。但这都不能说明该书能成为大众的普通读物。

    《沉思录》是一本经典的哲学类书籍。很老的一本书。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一本思想散文集。该书为自对话体,有十二卷。

    《沉思录》是作者在鞍马劳顿中的间隙所写。主要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的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着重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以自省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求人们思考善和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以身实践。

    马可•奥勒留是一位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他信奉并实践斯多葛(斯多亚)派哲学,并成其为后期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就是这本《沉思录》,也是斯多葛(斯多亚)派哲学后期的一个里程碑。斯多葛(斯多亚)派哲学强调自然、本性、罗格斯(规律性),《沉思录》正是缘着这些观点递进并展开的。  

     这种哲学特别重视整体,重视自己同整体的协调关系。试图在自然适应整体的规律而获得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完善。它强调,在整体里面,任何行为都是符合理性并且可以原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恒久的忍受。因此,要养成宽容和谦和的习惯,要学会顺应本性、顺应宇宙自然规律而达到生活的纯粹。这些,都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和表达的思想核心。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论述,我们不妨举若干例。比如,他强调人活着要遵从自然事物的罗格斯,或者叫理性或本性(犹如朱熹格物致知的理学之理)再延伸到人们通俗的称之为神的东西。因此,他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从一个社会活动到另一个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只在一件事情中得到快乐和安宁-即想着神。”实际上就是那个所谓的理性。也就是你认为正确并追求的那个东西,而不被其他的思想所干扰。

    关于名望,他说:“有多少人甚至不知道你的名字,有多少人将马上忘掉它,考虑那些现在也许在赞扬你的人很快又要谴责你,那么,一种死后的声名就决无价值。名望如此,其他也一样。”他还说“最长久的死后名声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 以此说明名望的无足轻重。

    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短暂,他说“所有你看到的事物都将迅速地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所有事物都只有一个短暂的存在 …。再过一会儿,你就将合上你的眼,那为你上坟的人不久也要被人悼。”“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这些论述,解读了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的短暂。

    关于死亡,他说,“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如何对待死亡,或者说如何度过死亡前的一段时间,他主张应采取一种积极和应然的态度。他认为,如果“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 这是一个羞愧。

    怎么办呢?他给出的药方是“想到你是要死的,要在当前的某个时刻结束你的生命,那么按照本性度过留给你的时日。” 然后,“不要让任何人再听到你对自己生活的不满。”“不要通过想你的整个一生来打扰你。”他认为“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而现在清除这一判断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但如果在你自己的意向里有什么东西给你痛苦,那么谁阻止你改正你的意见呢?”

    最后,他得出结论,“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

    由于生命的短暂和自然发展的本性,他认为人在有生之年,尤其是在人进入老年昏聩之前,只能选择做几件事情,而不是很多。他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不要再随便地游荡,因为你将面临自己记忆力的衰退。”“那么把所有的东西丢开,只执着于这很少数的事情吧。”

    关于退隐之心,他说“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让你的原则简单而又基本,这样,一旦你要诉诸它们,它们就足以完全地净化心灵 …。”

    关于如何获得宁静的生活,他告诫说“哲学家说,如果你愿意宁静,那就请从事很少的事情。是否这样说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群的动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并且像所要求的那样做。因为这不仅带来由于做事适当而产生的宁静,而且带来由于做很少的事而产生的宁静。因为我们所说和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必要的,一个人如果取消它们,他将有更多的闲暇和较少的不适。”

    他看淡生死和寿命的长短。他说“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的,仔细想一下吧,生命是带着多少苦恼,伴随着什么样的人,寄寓于多么软弱的身体而艰难地走过这一距离的,那么就不要把寿命看做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东西,看一看在你之后的无限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无限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十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关于退出人生舞台,他认为,一方面,我们会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

    《沉思录》还有很多深刻思想的片段和观点,这里不可能一一表述,还是去读原著来的根本。它表面上有一些凌乱,不断地变换着称呼,比如,你、我、他,实际上都是作者对自己的表述。形式上是对话体,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的而言。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由于我们对对话背景的缺乏,再加上作者思维和语言上的跳跃性,往往就会出现不知所云和很难理解的现象。有时真的让人感到不知作者在讲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由此,这就需要读者根据前后的联系,根据语境和他的坚持的根本原则观点,来好好地研磨。这也是我在本文开头说一些人可能难以卒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很好地读这本书,一是要有读哲学类著作的艰苦思维的准备。二是要和译者一起寻求文本要表达的的内容。三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探究力。该书中若干段落有些不知所云的情况,译者也好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也要记得,《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词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集中注意于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作者,也要原谅译者,而是要安下心来,耐心细读。
  
    该书也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译者所说,“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因此,我们在读此书时,年岁大的人会更看得开。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应学习他尊重自然、理性、规则和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要剔除其消极的东西,努力绽放自己的理性生命之花。


2020年6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