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会
文/春雨夜泊
妻这些天一直在为她的学生们的聚会激动着。说得对,不是她的同学聚会,是她的学生们的聚会。
上世纪七十年代,妻师范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与这批同学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那时她年龄也不大,年岁与他们相仿,做他们的班主任。教学相长,同吃同劳动,结下了一种特殊的友情。
后来,高考恢复后,妻又上了大学,在大学任教。这一别就是四十多年。
四十多年了,每个人都淹没在生活中,为各自的生活奔波。互相之间就杳无音信了。怪就怪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不,自有了微信这个东西后,久无音讯的人不知会通过什么途径,竟然就联系上了。
有一天,妻子与她妹妹聊天,得知她的一个学生一直在打听她,着实让她兴奋不已。当即就通过微信的周转联系上了。后来,学生们又建了一个微信群。这个不得了,不断有新的学生加进来。为这,妻每天抱着手机看,就像每天看新闻,等待着有什么新消息。
这次妻的感觉肯定不一样。在这个微信群里,虽然她不是群主,但她的地位特殊。因为,别人都是学生,唯独她是老师。学生们给她打招呼时毕恭毕敬,左一个张老师,右一个张老师,每次都让妻感动一阵子。有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
这么多年不见了,都有一种见面的冲动。学生首次联系到时都充满了惊喜。无非是“你猜我是谁?”“声音怎么没有变呀”,“我可想你了”。说着说着,妻子还常常动情。有时眼里就汪汪出泪珠了。我在一旁窃笑,至于吗。可是,妻子不这么认为,反倒镇静地说,这个,你不懂的。
我笑了,我还不懂。谁没有过这样的过往别离呢。不过,我还是理解的。那么久远的回忆,那么纯真的感情,想想也真让人感慨呢。
不久,学生们就开始谋划聚会的事情了。学生们说,找到了张老师(妻姓张),就更有聚会的理由了。当时,我们在美国。妻当即决定,回国后就去参加学生们的聚会。
聚会的事很快就有了进展。几个骨干学生,也是当年的几个学生干部,组成了一个小组织,负责这次聚会的筹办。有一个上大学后做高工的学生,在我们刚回国后不久,更是迫不及待地由外地来保看望老师。
记得那天妻接了电话,就在家里来回踱步,激动不已。学生说快到小区门口了,妻就匆匆出去接了。听这个学生说,虽然四十多年没见,但看见老师的身影,就一下子认出来了。妻动情,学生也很感慨。
学生是和他爱人一起来的。我们在附近餐馆一起吃的饭。饭桌上就拉开了话匣子。那些陈年往事被一页页翻开,那个青春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看着他们深情聊天的样子,我就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情感,能在一瞬间联系起来,把四十多年的长河,一下子缩短得如同昨日。真让人唏嘘不已。
聚会的日子很快临近了。看得出妻的期待和激动。我出任司机、摄影兼秘书前往。一路上,我会和妻子聊些聚会的事。但显然,妻子有些心不在焉。更多的时候,她在望着车外呆想,可能又在回忆和学生们的那些往事吧。
聚会是在市中心(县级市)的一个酒店举行。那天,全班50多位学生来了28位。有几位是从北京、石家庄等外地赶回来的。大家在酒店门口拍了照。聚会时,由在当地政府任职的学生作主持,在教育部门的学生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当然,重头戏就是他们的张老师了。
我知道,为了这次讲话,妻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只见她走到厅堂的中央,戴上眼镜,有些激动地拿出稿子,自嘲地对学生们说,怕不能很好地表达她的心情和所想,特意备了课,写了稿子。
妻的讲话意味深长。先是对大家的深情问候,之后是对学生们的想念之情,然后便是娓娓道来的往事回顾。这一刻,大家感到空气似乎有些凝固,好像时光倒流,又回到了四十年前的课堂。她就那样慢慢地讲着,同学们静静地听着,周围的气氛逐渐清亮了起来,人们的神态好像也年轻了许多。
终于又拉回到了现在。妻说,同学们平安生活,家业事业都有所成,这是让她最高兴的。弹指四十年,风风雨雨都过去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说青春无悔,没有虚度光阴。今后,大家更是要各自保重,过好生活每一天。当她知道有十一名同学过世时,黯然伤神,不能自已,深深地为他们的离去惋惜。这一刻,大家也都感叹不已。
看到当年风华正茂的学生,如今许多都白发斑斑,不能不叹息岁月的磨砺。最后,妻说今后我们要多联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希望我们过几年再相聚。但我分明听得出,下次聚会不知何年何月。
大家把酒言欢,并没有喝多少酒,只是几个男同学多喝了些。大家主要是说话、叙旧,互诉思念之情。我作为局外人,不便多说话,就给他们照相、录像,给妻做个纪念。此刻我在想,如此的聚会,与其说是欢聚,不如说是感伤。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聚会,可解思念之苦,尽管五味杂陈,但很值得回味。
聚会结束了,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妻也如释重负。
妻说,能见的都见到了。真好。
2018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