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印象 -- 上九山

在邹城市石墙镇的西南部有一个村庄叫上九山村,这村子虽不是旅游胜地,但却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的石头村子,我们就是冲着这个石头村子去的。村子离石墙镇驻地约11公里,路不算太好,但开车还是没问题的,我们在2012年4月7日的11点到达了这里。
刚进入村子,感觉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村落,没什么特别,因为石墙镇就是因为石头多而得名的,在这个乡镇碎石垒砌而成的围墙随处可见,有时还可看到一两个碎石垒砌的小石屋。我们顺路上行,其实与其说顺路上行不如说顺山坡上行,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石屋,走不多远就遇到了一位姓聂的大叔,他手里端着个茶杯,听说我们是来看石屋的非常高兴,主动的带着我们来到了石屋的聚集地,并做起导游讲解了起来。原来这片地方才是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石屋村子,这里的石屋除了屋顶,都是用石头、石片垒成的,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住在这里,村民都搬到了下面盖起的新房里。石屋是沿山坡建成,依山林立,布局井然有序,一排排一户户,有的街巷还很狭长,院落内还可见石桌、石凳,还有磨、石堆,有的家院子里种植的桃花依然开放,让人们在荒凉的石头建筑中体会到这石头山寨原来人来人往热闹场景。这些石屋和院墙,有的用块石、乱石片采用干垒方式堆砌而成,室内用灰浆抹平,垒砌而成的房屋石缝间连接紧密,线条虽然不规则但层次匀称,工艺精湛。由于依山而建,地基就不用专门做了,石料就地取材,造价低廉,不用烧砖,据说屋内冬暖夏凉,节约了土地又节省了能源,还保护了环境,他们的这种做法对现在社会来说,仍不失为一个值得推广的建筑方式。
现在这里已经没人居住,但仍有人过年不忘在自家老宅的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而村里的领导们也开始关注这片老石屋区,已对部分坍塌厉害的老宅进行了修缮。村子里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现在村子里留下的也就是一些老人和孩子了,像聂大叔就是一个人住在这里,孩子都在城里工作,可他仍舍不得离开这小山村,放不下这片老石屋,经常给来这里游玩的人们免费讲解,告诉人们这石屋的故事,庙宇的变迁,以及这庙宇早年的气派和繁华,还有文革时作为团干部的他那时怎么砍的树,灭的四害,指点着这个院是谁家的,那个院落是谁家的,这个石屋的主人现在城里当了领导,等等,等等。
村里有沟有坑,只是没有了水,让人感觉惋惜,可从坑中的石头形状感觉到,这里的坑应该有非常长的时间是水满丰沛。现在村里集体建了个蓄水池,村民到这里取水,改善了饮水卫生问题,可民国时期挖掘的水井依然还在,而且还有水,从井边被井绳磨出的一条条沟痕的石头,就会感觉到这井的历史久远,
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和民间的关注下,这座废墟一定会得到重生,因为这山、这水、这环境,能够迎合现代都市人们某种感情寄托的需要,使浮躁不安的情绪在此得到片刻的解脱和放松。这里还可以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理想拍摄之地,以及婚纱摄影拍摄的理想之地。
下图:石墙镇--九山路线图

下图:文革期间的水利工程 -- 渡槽。
文革期间修的水利工程,那时候没有黑心包工头,没有人偷工减料,没有豆腐渣工程,文革期间修的水利一直用到现在,三四十年了,虽然那时候很缺水泥,但是,当时的水利工程质量却比后来修的好,值得深思啊。

下图:上九山村头。


下图:农家

下图:由此向前就进入了陈旧的石头村。

下图:石头村寨










图:现在这里虽已无人居住,但村民在过春节的时候仍不忘在自家的老宅子大门上贴上春联。

下图;村中的庙宇,地下的这大块石头看似现在的水磨石,可聂大叔说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

下图:聂大叔在讲述这庙宇昔日的辉煌。
下图:聂大叔坐在庙宇园内的石级上,讲述当年团支书的他是怎样带人砍伐这里的古老树木的,讲的烟拿在手中都忘了点了,回忆是痛苦的。
下图:村子里已见不到青壮年人,出去打工的他们为改善生活,把老人、媳妇、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个小女孩就是放学回家坐在自家墙头上等待妈妈。

下图:村里的老人们

下图:村民在蓄水池旁洗衣,吃水也要从这里挑到家里。这前边的大坑已没有一丝水存在,但看看这坑边的石头,显然是长期水的侵蚀形成的。

下图:村里现存民国时期修建的水井,碑上刻有修井时的捐款人,水井仍有水,井口石头边上的凹痕应该是长期打水被井绳磨出来的痕迹。

下图:这是村中的另外一口大井,井口是多棱形,这个形状站在井口打水很方便也安全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