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牟尼沟,九寨藏家酒
从成都出发,近八个小时的车程,行驶了320公里,在4月19日的下午15时20分左右,终于到达了第一个景点--牟尼沟,当时大雪纷飞,打开车窗感受了一下车外的温度,有些冷,于是关上窗子,招呼大家开始添加衣服,导游也在提示添加衣物。当时我穿的衣服是:下身一件牛仔裤,上衣一件秋衣。在添加了一条秋裤和一件毛衣,加上一件冲锋衣后打着伞下了车,停车点手机显示的海拔为3091米(资料介绍:牟尼沟最高海拔4070米,最低海拔2800米,年平均气温7℃),因为怕有高反,刚开始没敢走快,当走了一段感觉没任何异常反应,就加快了步伐,因为导游只给了我们20分钟的游览时间(哼,也太短了吧,还是自助游好,时间能自己当家,但现在没办法啊,打紧点吧)。牟尼沟现有两大主要景观:扎嘎瀑布,二道海,可导游只带我们到了扎嘎瀑布,就这在来的车上导游还劝我们不要来牟尼沟呢,说是计划给我们调整一个近点顺路的景点,把牟尼沟换成汶川地震纪念馆,可我们觉得我们来就是为了看高海拔巴蜀山、水的,九寨沟的海拔也只在2000到3000之间,为此大家没有同意,导游没法只有按原计划来到了牟尼沟,这里门票:70元。
走进景区,沿着木板铺就穿行在山林的栈道,雪使得路面有些湿滑,栈道两边都是茂密的树林,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红桦树和寄生在树上的松萝。红桦树就不用多说了,东北有白桦树,这里有红桦树,就这么简单。但松萝就必须细说一下了,我第一次认识松萝是在朋友去西藏拍的照片上见到的,知道了它是一种低档次的苔藓植物,生长特别慢,通常一年只长1-2厘米,而且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空气中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是最好的天然空气检测器。所以有松萝的地方,标志着这里有极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另外,松萝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可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外用治创伤感染,术后刀口感染,化脓性中耳炎,疮疖,淋巴结结核,乳腺炎,烧伤。还有个用途就是藏区因为食物不很丰富,人们会把它晒干后食用。这个药用价值和当食用是回来后看资料才知道的,现在真后悔没有摘点回来,让家人也开开眼界。
沿栈道一直前行就到达了扎嘎瀑布,“扎嘎”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白色的激流”,这里的海拔是3166米,虽然现在是枯水期,但站在瀑布前仍能让人感觉它气派非凡。扎嘎瀑布高104米,宽35-40米,由100多米高处飞泻而下,经过三级钙化台坝的跌落,流向远方,气势磅礴,飘逸潇洒。如果是丰水期,天气又好的话,一定会声震数里,彩虹环绕,宛如人间仙境,蔚为壮观。瀑布的左边有个通向瀑布顶端的栈道,本来想登到上面看看的,但看到我们的人都已回去了,也就没在上,这我还是最后一个上的车呢。导啊导,你急什么呀,我们来一趟容易吗,进购物点你们怎么不急了,哼,职业道德有问题。
车子行驶了近三个小时,约130公里的路程,在4月19日下午7时到达了九寨沟的漳扎,九寨沟景区就在这附近。今晚和明晚的活动在车上导游已经安排好了,今晚是到藏家做客,体验藏家风俗习惯,牦牛肉管饱,青稞酒紧喝,还有原生态的歌、篝火晚会,有诱惑力吧。明天晚上是藏羌歌舞晚会,让你深入了解藏羌文化。这活动当然要另收费了,每人交了300元,在车上就交完了,哈哈,为了和谐吗。
介绍去藏家做客之前先看有关哈达的资料:哈达(hǎ
dá)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我们去的是一个“黄哈达之家”据导游讲他家曾出过活佛,因为只有出过活佛的家庭才有资格发授黄哈达。还有一种红哈达那是献给国家级领导人的。刚到门口就听到了几个藏族小伙子“扎西德勒”的招呼声,我们也用刚学会的“扎西德勒咻”回应着,进到门里,门口堆着一堆石块中间立了个柱子,柱子上飘着很多经幡,堆上还挂有很多黄哈达,说这都是客人走时挂在这里的,那堆子叫玛尼堆,是有大小不等的石头堆垒而成,是具有灵气的祭坛,常设在山间、路口、江湖河畔,玛尼堆的石板大都刻着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等各种吉祥图案。一藏族小伙子让我们停在了这玛尼堆旁给我们讲了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后带我们趟过火盆,并在燃着火盆上熏了一下手,在登台阶来到院子里。
走进院落,在老房子前小伙子讲起了他们家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家族的荣耀和辉煌,随后就把我们带进了位于一幢楼房里面的客房,楼房很漂亮,里面装修的也很好,极具藏族特点,到处都显露着藏文化气息,但总感觉不是一般藏民住的房子,应该是为了旅游特专门建的,其实我到真想到个普通的藏民家去坐坐,吃下他们的饭菜,喝喝他们自己酿的酒,绝对会比这有味道。在这里总能感觉到浓重的商业气息,让人沉不下来,虚得很。
客房内桌子沿屋子四周摆了一圈,中间还摆了一排,座位安排的很拥挤,座在里面的要出来的话非常麻烦,我们这一屋集中了北京的、广东的、四川宜宾的、河南的,还有我们,大约坐了有40人左右。晚宴正式开始,牦牛肉、手抓羊肉、水煮的土豆等小菜就端了上来,接着就是青稞酒、酥油茶,吃的、喝的可以随时添加,说实话端上来的这些菜还真不好吃,牦牛肉嚼不动,羊肉还可以,青稞酒喝着感觉也很一般(感觉掺水太多),幸好有小盘辣椒面可以沾着吃。首先,主持人介绍了一些藏族的风俗习惯,比如:藏族婚姻为了保全家产不分散流失,实行的一妻多夫制,一家弟兄几个只找一个老婆,晚上谁到老婆房里睡,提前在老婆房门前放双鞋或挂把刀就可以了,如出现争议老人就会出面协调,有了孩子不管谁的(说实话不做DNA的话,谁也不知道是谁的)只管老大叫父亲,其余的都叫叔叔,现在仍有家庭在延续这一婚俗。随后,主持人走到我们团的三位同事面前,指出他们坐的位置,是这个家庭父亲的位置,为此他们应喝酒,喝就喝,可是要用铜盆喝的,幸好到得酒少。这酒喝罢,主持人指定了一个宜宾的女游客做这家的女主人,在主持人的要求下女游客向这三位夫君行礼,三位同事那叫个乐啊,美啊,可酒没少喝。主持人又在继续主持着,在游客中找了广东的三位游客做爷爷,找了北京的一位女游客做奶奶,找了宜宾的另一位女游客做儿媳,最后主持人指定了她的弟弟(她介绍的)一个藏族小伙做儿子,还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喝了交杯酒,入洞房就出了屋门,有意思的是回来抱了个大熊猫娃娃回来,说是生的孩子,回来就给父亲要见面礼,我们这三个同事什么都没给,又跑到爷爷那里要,爷爷苦笑着掏了五十元人民币给了他们(本来是个游戏但最后50元没有还给人家,就有点不应该了),看得大家阵阵大笑。参与的游客也表现很好,特别是那儿媳很大方,酒也是真喝啊。巧的是我们返程时才发现这些宜宾游客和我们住的是一个酒店,见面时相视一笑。参与节目结束,又来了一个大菜,两个各藏族小伙子抬着一只烤好的全羊上来了,可抬上来让我们看了两眼又抬下去了,过了一会才端上了拆分好的肉分给大家,吃着还算可以。吃着烤羊肉,歌曲演唱又开始了,主持人唱罢,藏族小火唱,这小伙唱得确实不错,绝对原生态。最后一个演唱的主持人还做了特别介绍,可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感觉很一般。最后一个项目,走出客房在院子里进行篝火晚会,人到是都跳起来舞来了,欢笑着手拉着手,可一直没见中间的篝火点起来,也就跳了有10分钟就结束了。
两个小时的藏家体验活动在一阵阵“扎西德勒”声中结束。回宾馆休息,明天九寨沟享受秀美大自然。
一、 春游牟尼沟图片,共10幅。
下图:牟尼沟栈道雪中行

下图:扎嘎瀑布下来的水经了这片小树林,流向下游。

下图:扎嘎瀑布介绍

下图:扎嘎瀑布,此处海拔约3166米,没有任何高反异常现象,回去的时候还小跑了一会。

下图:扎嘎瀑布,站在这里可以看到瀑布的上方右侧有个很大的洞,水从上面流过,形成了一个水帘洞。

下图:从这里走栈道可到瀑布的顶端。

下图:这树上悬挂的就是松萝,由于季节还较冷,所以显得有点干枯,到了雨季天暖和了,它会是翠绿的。

下图:栈道旁边的益寿泉。

下图:这红色的树就是红桦树,这时的雪已没有刚来时下的那么大了。

下图:牟尼沟停车场,海拔3091米。
二、九寨藏家酒,共14幅。
下图:我们做客的“黄哈达之家”,门口经幡飘飘。
下图:藏家门口的玛尼堆,上面堆挂的黄哈达是游客走后留下的。

下图:里面是客房的藏家小楼,漂亮精致,极具藏乡风情。
下图:藏家小伙在向我们讲述他家曾经的辉煌。
下图:依次坐定后,肉来了,酒也来了,酥油茶也来了。
下图:女主持人在和游客斗嘴。

下图:这是被选定为这家男主人,即“父亲”的三位同事,再下面的照片就是他们的“媳妇”给他们行礼,看把他们喜的。
下图:向三位老公行礼的宜宾游客,她就是被选中的女主人,即“媳妇”。

下图:喝交杯酒的“儿子”(这家的藏族小伙子)和“儿媳”(宜宾女游客),不会玩真的吧,但真的把铜盆里的酒喝了,当然不是一盆酒,太投入了,佩服,有娱乐精神。

下图:抱着娃娃回家的“儿子”和“儿媳”,在女游客同伴的要求下合影,后面的那个胖点的男士,就是掏了50元见面礼的“爷爷”。

下图:烤羊被抬了上来,可让看了两眼又被抬了下去,过了一会,分切好的烤羊肉才端了上来。
下图:演唱原生态歌曲的藏族小伙,唱得不错,有高原味道。
下图:演唱流行歌曲的藏族小伙
下图:没有篝火的篝火晚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