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之旅之三 -- 在路上

标签:
九寨沟羌族牦牛肉岷江牟尼沟 |
分类: 摄影游记 |
九寨沟之旅之三 -- 在路上

成都到九寨沟的行程中,我一直坐在大巴的倒数第二排,坐在这里虽然颠些,但却也有好处,一是可以一个人坐两个人的位置,宽敞。二是这里有全车两个可以打开的车窗之一,非常方便观察风景,更方便在车辆行进中沿途进行拍摄。我们一路经过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到达的九寨沟,行程约450公里,沿岷江逆流而上,这源于岷山千里冰雪、汇聚了九寨黄龙之水的岷江时而湍急时而舒缓,而有的地方这岷江俨然变成了岷溪,询问后知道这是上游建水电站,江水改道造成的。车子穿行在一边是山势陡峭,有的还是刀削般悬崖,一边是岷江的崇山峻岭之中,沿途有经幡飘飘的藏族山寨,筑有羌楼的羌族山寨,可看到头上包着黑色头帕,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羌族人,身着传统藏族服饰在田间劳作的藏族村民,山坡吃草的牦牛、马儿,跨江的吊桥,但沿途基本见不到平坦的空地,就是有也都建了寨子或路边停车点。驶出地震灾区荒凉的山川,看着重建的座座新城,从沉痛中走出。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远处的雪山,变幻的白云,沉醉在大自然雄阔壮美的景致中。
这段G213国道还有一个特点,整个路段没有免费厕所,所有停车休息区厕所都是当地人修建的,有人把守收费,每人一元。途中的一个停车场,看到有位看到羌族妇女在绣花围腰,上前询问我们能不能围着她的花腰照张相,人家非常热情和气,放下手中的活,解下自己身上的花围腰,帮着我们的同事围上、并帮着整理好衣服拍了一张特色照。
继续前行,大概在4月19日的13点多点到达了茂县的叠溪,午饭就在这里解决了,刚一下车,就看到一批自行车爱好者从前方骑行而来,我大声招呼了一下,他们招手致意中穿行而过,目送他们远去心生羡慕之情。这里的菜咸辣适中很合我们的口味,一顿饱餐之后继续上路,用了大约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来到了牟尼沟,在雪花飘飘中开始了牟尼沟的游览。在牟尼沟初识阿坝山水让人很是兴奋,可导游却说:九寨沟要比这漂亮,在期盼中我们又踏上了去九寨沟的行程。
从牟尼沟出来,穿过松潘县,驶过当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川主寺,驶入S301省道,前往九寨沟的路段海拔在一步步的提升,在到达3500米海拔的塔玛附近时,天上下起了大雪,风还很大,不远处有大片的牦牛在风雪中吃草,据导游介绍,这是九寨沟县的牦牛养殖基地,怪不得那么多的牦牛呢。
回来后查了一下关于牦牛的资料: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的前导。
牟尼沟到九寨县的漳扎镇约130公里的路程,我们行驶了2个小时40分钟,到这里已是晚上7点多了,这里距九寨沟景区不到4公里路程,来到这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车上导游极力推荐的,去藏家做客,每人150元,吃牦牛肉喝青稞酒,体验藏家风情,牛羊肉管个饱。当晚我们也就住在离它不远的银河大酒店了,我们需要在这里住上两个晚上。
4月20日完成了九寨沟景区的游览,4月21日早7:00开始由九寨沟返回成都。沿S301省道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海拔3525米的岷江源头。岷江发源于松潘县与九寨县的交界处,海拔3800米的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它流至宜宾与金沙江汇合,而这个汇合点成为长江的“零公里”,以此向下的河流才称之为长江。这还是一次第一次来到了一条江或者是河的源头,很是让人兴奋。在这里放眼望去,源头是一片开阔的沼泽地,由于现在还很冷,到处是积雪和厚厚的冰层,水是在冰层下面流淌的,我们仅发现了一处裸露的水流。四周尽是高高的雪山,岷山的最高峰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就在它的东南方向,而一路行来导游介绍了很多有关雪宝顶的故事,介绍雪宝顶的水晶如何如何好,还讲了几个传奇故事,比如日本人如可以采矿的名义骗取当地政府,盗取水晶石等等,当然了导游讲这些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他们的下步计划,前往旅游购物水晶展销店,买水晶,呵呵,水晶这玩意真真假假防不胜防啊,进店之后那就愿者上钩吧,反正我不会买,店是要进的,我的主要目的就是WC,再者就是倒杯开水。
驶出岷江源头不到一小时,在9点来到了购物点,水晶展销和牦牛肉展销,进牦牛肉展销店前导游给了我们下了一个大的诱饵,“里面有各种牦牛肉,免费品尝,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哈哈,进去一看还真是这样,只是用于品尝的牦牛肉被切的小的可怜,也就有绿豆粒大小,旁边备有牙签,需要用牙签插着吃,如吃饱和真的有点功夫,还要牺牲点脸面吧。 完成这两项购物活动用时两个半小时,12点半才赶到川主寺吃中餐,这里的饭菜不如叠溪,一些藏民在饭店外隔着围栏向游客兜售特色纪念品,我正在拍他们,突然一哄而散,原来城管开车赶来了,看来城管无处不在啊,有“威慑力”,呵呵,为什么不进行疏导,而要用这种方式呢,比如设个专门的摊点,游客有需求,藏民也需要,何乐而不为呢,让人费解。由此继续前行,路上同事又发购物欲望,提出去个卖牦牛角梳的地方,导游求之不得,哪有这么好的事啊,立刻答应到了茂县带我们去一个牦牛角梳基地,下午4点到达茂县,他们购物我拍下了牦牛角梳的制作全过程。因为我在车上事前已咨询了我后排的羌族女孩,她告诉我真正的牦牛角梳都在100元以上,低于这个价格基本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牦牛角梳,而是制作牛角梳下脚料粉碎后用胶粘合而成的在制品,另外,据她讲他们当地人买生的的牦牛肉也在20多元一斤,煮成熟的一斤也就能出6两,所以,卖的真正的成品熟牦牛肉最起码也要40-50元一斤。刚出茂县也就在下午4点半,在路上突遇山上落石,辛亏被我们发现有惊无险(这个以在九寨沟之旅 - 行走在地震灾区路段 中提起)。
最后需要提起的是返程飞机的一个小插曲,在成都机场当我们登上了川航10点45分的3U8556航班,飞机即将滑出跑道起飞的时刻,突然飞机刹车停下了,等候了一会传来空姐的通知,飞机发生临时故障,需返回机场进行维修,让我们在飞机上等候,这一等就是2个小时,飞机终于起飞,可我们坐在两个翅膀之间的位置,发动机就在我们脚下,当飞机滑行起飞和降落时发动机都会发出”磕磕哧哧“声音,真的让人揪心,就这样我们飞到西安降落、起飞安全降落临沂,才算完了个心事,下了飞机好多人都提出了担心,但在飞机上都不敢说,也算又一次的有惊无险吧。 另外,本次游程没有黄龙游览令人遗憾。
一路行来,我们见到了震区的变迁,在春天里又体验了一把风雪交加冬季景象,见到了童话般的九寨沟胜景,美的令人留恋,希望这里的一切能永远的保留下来。
下图:行程路线图

下图:停车休息时,看到羌族妇女在绣花围腰。

下图:行程路线图



下图:路过汶川

下图:走过这样的盘山路吗,这时岷江对岸上上的盘山路。

下图:在叠溪吃中饭的时候,刚下车就见到一溜骑行客,互打招呼,心生羡慕之情。

下图: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路标。路面结有暗冰的时候,坐在车上看不到冰,需缓慢行驶,不然容易出车祸。

下图:进入松潘

下图:羌族山寨,羌族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羌族雕楼。在5.12大地震中许多碉楼在大地震中都屹立不倒,据专家分析主要是由于碉楼的独特建筑工艺和紧密的建筑结构造成的,而碉楼更是承载了羌族古老的记忆,是羌族的文化符号。

下图:沿途经过的羌族山寨,房顶的太阳能,有的房顶还有卫星天线,到是让这些古朴的山寨了些现代气息。

下图:大唐松州,现名松潘,岷江在这里穿城而过。经查资料得知: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历时五年。

下图:川主寺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纪念碑

下图:途中经过的海拔3000米的九寨沟牦牛养殖基地,当时还在下大雪。

下图:牟尼沟到九寨沟的路上,从海拔3500米开始下坡行驶中,海拔开始下降,虽然已是春季,但这里仍然大雪纷飞,好像是在冬季。

下图:雪、雨、雾再加上气温较低,山上的树木一片银装。

下图:行驶在九道拐路段第五道拐处,积雪融化,地面湿滑,车速很慢。

下图:来到九寨县发现这里还能有相似江南美景的地方,春意盎然。

下图:九寨沟回成都路上,在岷江源头,距九寨沟口56公里,这还是第一次到达了一条江的源头,值得纪念。

下图:岷江源头,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由于气温低,这是唯一裸露的流水。

下图:沿途所见藏民聚居区,经幡飘飘。

下图:藏民在田间耕作,这里主要种植青稞、土豆,现在种植了不少大樱桃,说是大地震后援建者们引进来的。

下图:返回成都路上,在川主寺吃中饭,看到零散买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们,正在叫卖中城管突来,一下子人就都没跑远了,城管无处不在。

下图:川主寺收费站

下图:松潘县附近的一个小镇

下图:车拍藏家大门

下图:沿途拍的村寨民房,这里的房屋,院墙大部分都是用这种碎石垒砌而成。

下图:前方路标茂县26公里,汶川65公里,成都175公里,我们的下一站汶川的一个牛角梳制作销售处。

下图:牛角梳制作过程,用机器将已切半牛角挤压成平板。

下图:挤压成平板的牛角初步定型。

下图:锯出梳齿。

下图:打磨

下图:抛光,出成品。

下图:这时沿途的山茂,基本上地震区的山都是这样的,那开粉红色花的是野桃树,桃子结得很小,同车的当地人说不太好吃。

下图:震后重建的一个普通山寨。

下图:一个停车休息区的土特产小摊,休息区和我们车的驾驶员及同车的当地人都是亲戚,羌族人,一家人都在吃旅游饭。

下图:入住九寨沟,漳扎镇住宿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