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中陈郝窑址.南北朝至清(国六)(一)

标签:
古迹国保遗址文物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中陈郝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东北邹坞镇中陈郝村,当地有“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之说。该窑址以中陈郝村为中心,方圆3平方公里内,地上地下散布有许多瓷片、窑具。该窑址分南、北两区,北区窑址年代为南北朝至唐代,延续约五百年,散布有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南区历经五代、北宋、金、元诸代,从村民中征集到完整器物近百件,主要有碗、罐、钵、盘、灯、碟、缸、坛、玩具等。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较大,以清漳桥为中心,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田间地头,河流两岸散布着许多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历年来村民在耕地翻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经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据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青瓷区,出村沿河北上,河流两岸散布着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厚达3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时而可见。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青瓷区和白瓷区进行了发掘。青瓷区文化堆积共分6层,按其时代可划分4期。第一期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五代,第四期为北宋。此次发掘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址和遗物。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残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唐代灰坑4个,出土大量可复原的窑具和瓷器。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中陈郝村明清时期称为中陈郝镇,风光秀美,佛教兴盛,历代古迹遗留众多,九庙十桥的遗迹至今犹存。十桥中最著名的要说罗锅桥了,罗锅桥也叫清漳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完全采用青石结构的纵联式单孔拱桥,全长30米,桥面宽6米,桥孔高5.5米,宽7米,桥两端呈斜坡状,护坡平面为八字形,宽11.5米,中部高出两端约1米。

古桥奇突高耸,雄壮宏伟,如雨后之虹,横卧于清流之上,犹如一条戏波逐浪的玉龙横卧在蟠龙河中。他经过千年的洪水而不毁坏,牢牢地屹立在蟠龙河上,承载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前进。往日的"卧波潋漫"已经不在,留下了晴日里一道靓丽的虹影,当我们站在上面,遥想昔日辉煌的盛景,仿佛历历在目。


窑址北部是与钓台、卓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南部丘陵时起时伏,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蟠龙河自北向南从村中流过,瓷窑址面积颇大,方圆约四、五平方公里。田野中、河流边散落很多古瓷片,俯拾皆是,整个村落就建筑在手工业作坊区的废墟上。村中自地表以下3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
中陈郝窑青釉碗
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中陈郝古瓷窑址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自蟠龙河出村东上为青瓷区。河床两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一直延伸到北陈郝和张岭村南部。田野中窑址众多,土色有黑有红,耕土层之上随处可以见到古瓷片。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高达3米。瓷器碎片以青釉为多,黄釉、酱釉以及釉上施褐班彩时而可见 。

1987年,对村北青瓷区进行了发掘,文化堆积共分六层,各层土质土色和遗物不尽相同,可以划分四期。第一期年代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代、五代;第四期为北宋。可见这处遗址延续时代之长。以挖掘的文物看,可以分为窑具、瓷器、铜器三大类。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筒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卯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物。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盘、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铜器主要有隋代五株钱、铜镜、北宋铜钱。

中陈郝村古代瓷窑遗址附近有煤矿,盛产高岭土,为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蟠龙河从村中自北向南穿过(蟠龙河,最早叫捉白河,后称许由河。传说许由在此河中洗过帽缨,也因上游有个泉,叫许由泉)所以古时人们把捉白河改称为许由河《峄县志》载:“许由泉,西北四十里,陈郝集东,泉脉二三窦,小泉清澈,旁多大木,其有亭”。

中陈郝村明清时称为中陈郝镇,风光秀美。村中现存有明嘉靖年间中陈郝村董家花园一块石碑,上刻有“两拱西东景物出,一泊碧玉绕村流,花香回序青红艳,雾仗千峰紫翠浮。国运船通徐兖路,东装船发帝王州,亭船万般东书里,草绿黎元向北讴”。这是多么迷人的晨时风光,有这琼浆玉液的水,有这装满瓷器直发帝王州的商船,有这吱吱呀呀装满瓷器的商车,哺育着这里的黎民,无怪乎是时有小泉城之称,有记时的晨时风光,更有傍晚风景。又有一首明代的碑刻为,《咏后花亭》诗这样记载着:玉砌瑶池美,花容不卸秋,游蜂知闭户,戏蝶忘穿楼,树影担前瘦,云光院内稠。掇鹅谋二李,谈笑夜行舟。
中陈郝窑隋唐瓷片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中陈郝的烧瓷业兴旺发达,瓷器销往四面八方,陆陆、水陆运输日夜繁忙。蟠龙河古时可以通航,为中陈郝瓷器的产销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使烧瓷业历经千年而不衰。到了明清时期中陈郝已成为烧瓷业的集散巨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中舟楫穿梭,当时有“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之传说。若按图索骥,从村中心的清漳桥东首玄帝庙始,顺东西街向东沿途经过泰山奶奶庙、泰山桥,至至云寺后折西北方行四百米许,至玉清观。这段路其间有瓷窑数十座。玉清观以北有古桥名“鱼桥”,过桥南行可经玉皇行宫、谢运桥、土地庙,至火神庙后再北折可至另一土地庙。此段路其间又有瓷窑数十座。最后,过峄阳桥又回至泰山奶奶庙前。至此,中陈郝的“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浏览已尽。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中陈郝的烧瓷业兴旺发达,瓷器销往四面八方,陆陆、水陆运输日夜繁忙。蟠龙河古时可以通航,为中陈郝瓷器的产销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使烧瓷业历经千年而不衰。到了明清时期中陈郝已成为烧瓷业的集散巨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中舟楫穿梭,当时有“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之传说。若按图索骥,从村中心的清漳桥东首玄帝庙始,顺东西街向东沿途经过泰山奶奶庙、泰山桥,至至云寺后折西北方行四百米许,至玉清观。这段路其间有瓷窑数十座。玉清观以北有古桥名“鱼桥”,过桥南行可经玉皇行宫、谢运桥、土地庙,至火神庙后再北折可至另一土地庙。此段路其间又有瓷窑数十座。最后,过峄阳桥又回至泰山奶奶庙前。至此,中陈郝的“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浏览已尽。

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较大,以清漳桥为中心,方圆四五平方公里,田间地头,河流两岸散布着许多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历年来村民在耕地翻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经常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根据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该遗址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

青瓷区,出村沿河北上,河流两岸散布着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厚达3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时而可见。1987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青瓷区和白瓷区进行了发掘。青瓷区文化堆积共分6层,按其时代可划分4期。第一期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五代,第四期为北宋。此次发掘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址和遗物。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残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唐代灰坑4个,出土大量可复原的窑具和瓷器。

窑具主要有三叉支钉、简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以实用器为主,采用支钉支烧,不少器物底部或碗心粘有完整的三叉支钉。釉色青中闪绿,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实圈足。纹饰以划花为主,刻花极少,常见图案有波浪、草叶、方格、网状、半圆、同心弦纹。




中陈郝村明清时期称为中陈郝镇,风光秀美,佛教兴盛,历代古迹遗留众多,九庙十桥的遗迹至今犹存。十桥中最著名的要说罗锅桥了,罗锅桥也叫清漳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完全采用青石结构的纵联式单孔拱桥,全长30米,桥面宽6米,桥孔高5.5米,宽7米,桥两端呈斜坡状,护坡平面为八字形,宽11.5米,中部高出两端约1米。

古桥奇突高耸,雄壮宏伟,如雨后之虹,横卧于清流之上,犹如一条戏波逐浪的玉龙横卧在蟠龙河中。他经过千年的洪水而不毁坏,牢牢地屹立在蟠龙河上,承载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前进。往日的"卧波潋漫"已经不在,留下了晴日里一道靓丽的虹影,当我们站在上面,遥想昔日辉煌的盛景,仿佛历历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