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

(2017-04-11 15:36:44)
标签:

古迹

遗址

国保

文物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东平陵城位于龙山文化发祥地城子崖遗址东北约两公里,始自春秋,繁荣于两汉,至唐元和十年,历经1500年的沧桑,是汉济南国、郡的治所。现四面城墙依稀可见。其始建于春秋、继于战国,汉代又重新修筑。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平陵邑。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
“济南”之为地名,虽始见于汉初,但东平陵城的历史由考古资料证实,却要略早一些。东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时属谭国,齐桓公二年,齐师灭谭,为平陵邑,归齐国。平陵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刘向撰写的《说苑》。他在《贵德》卷中记载:“桓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公问其故?对曰:"吾有子九人,家贫无以妻之,吾使佣而未返也"。公曰"何也?"对曰:"公待所见而施惠焉,则齐国之有妻者少矣。"齐桓公之平陵,最早应于其王二年,即公元前684年。从这年起,“齐师围谭三年不灭”,在围谭三年中,桓公不止一次地经过东平陵。据《新序·杂事》云:“昔者刘桓公出游平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郭氏之墟在东平陵已有人居住,但生活很贫穷。从老人九个儿子无一娶妻可看出这一带的落后面貌。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城址中心偏北区即宫殿区遗址

平陵城城址呈方形,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米—30米,高1米—4米不等,城墙顶残宽2米—7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城内地貌南高北低,有自西城墙中南部至东北部和近西城墙向北的深沟两条,应与古河道有关。地面到处可见砖、瓦和陶器残片。遗址中部西侧三四百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铁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冶铁遗址。南面为陶窑群,是城内手工业区。东部偏北处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和铺砖、石的路面,当地群众称之为“殿基地”,证明这一带为东平陵宫殿区。西北部及其余部分为居民区。历年采集的遗物有陶、铁、铜、石器和钱币等。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城墙墙体内夯筑遗迹

东平陵是个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因此汉高祖在此设有工官、铁官。从东平陵和龙山镇权庄所发现的大规模冶铁遗址来看,平陵城的冶铁业当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据说汉章帝曾把珍藏的三把宝剑,亲自题名赐予他心爱的三名大功臣,其中之一便叫“济南椎成剑”。章丘自古被称为铁匠之乡,汉代平陵城大规模冶铁业的发展就是这一美誉的历史渊源。向上追溯,大概能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代。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东平陵古城出土的陶片

东平陵为两汉重要城池,在各个时期的沿革都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密切相关。汉初约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东平陵,属济南郡,郡治东平陵,因于钦《齐乘》曰:“扶风有平陵,故此加东”以别之。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封其侄刘辟光为济南王,居东平陵。辟光始在城内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济南国都曾繁荣一时。景帝二年(前154年),因参与“七国之乱”被处死,济南改国为郡,治所仍在东平陵。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出土陶片上细致的麻布纹

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刘彻封齐孝王子刘就为济南王。元鼎五年(前112年),刘就薨。汉宣帝刘询于本始元年(前73年)七月,封广陵历王子刘圣为济南王。建昭元年(前38年)正月,元帝刘爽封梁敬王子为济南王。元延二年(前11年),汉成帝刘骜封梁荒王子刘凤为济南王,在位17年。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因其为东平陵人,便将故乡东平陵改名为乐安,属青州。历经16年,直至汉光武帝改回济南国。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遗址中 采集的铁器遗存

东平陵自春秋以至于唐,三置三废,并将郡治西迁历城(即现在的省会济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河道迁徙有关。过去,先民择水而居,《水经·济水注》称关卢水云:“水导源马耳山,北经博亭西,西北流至东平陵城,与武源水合。”即北魏时关卢水经过东平陵,武源水也经过东平陵。今关卢水东流入章丘绣江河,武源水又迁至谭城西,都不经东平陵,这应是东平陵城废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残留的城墙夯土

东平陵城作为两汉时期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就了一批历史风流人物。如刘辟光、王莽、朱云、终军等。真正在汉代干出一番事业的东平陵人,要数王莽。历史上,王莽是以皇帝身份倡导改革的,尤其是他推行的货币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残留的城墙夯土

曹操与济南有很深的渊源。曹操曾任济南国的国相,而济南国的首府就建在东平陵城。当时济南国的首府在东平陵(今章丘境内),下辖东平陵、著、台、土鼓、邹平、历城等十余县。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
《史记》“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凡七国。”  《前汉书  地理志 第八》“济南郡,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帝二年为郡。莽曰乐安。属青州。县十四:东平陵,有工官、 铁官。......”    《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东平陵城,雉堞高竣。”   《读史方舆纪要》“济南  济南王辟光,亦肥之子。文帝分齐为济南国,都东平陵。今济南府东六十里有东平陵城。七国变起,赖贾谊效谋于前,亚夫陈力于后,是以危而无患。”   《后山丛谈》“齐之龙山镇有平陵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附城有走马台,其高半之。”   《水经注疏》“《日知录》,《汉书》‘济南郡之县十四,一曰东平陵,......’《续汉志》‘济南郡十城,其一曰东平陵,......’”   《中国地名大辞典》、《山东省古地名大辞典》“东平陵县 春秋齐平陵邑,汉置东平陵,晋去东字为平陵,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县东七十五里。”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
东平陵古城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内置木骨,城内有宫殿和手工业作坊,其中宫殿遗址位于东北,西北一带则是制陶和冶铁手工业区,南部和东南部未作详细发掘,推测应该是市民住宅区。[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了数次勘探和发掘。出土文物除战国钱币、钱范,陶、铜、石等制品,就是大量的当时社会所需的各种铁制品。该遗址的发掘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的发现,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资料,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
山东章丘东平陵古城.汉(国六)
早期的城墙是采用木棍夯打,夯窝呈圆形平底,墙体内使用了大量的木骨,还有固定木骨的木桩、绳索等。1975年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在北门处地下发现大片砖石铺地,估计与原城门有关。城内地貌南高北低,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残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的冶铁遗址,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另外,在群众称之为“殿基地”的城东北方向出土大面积的夯土和铺地砖及房基,证明这一带为东平陵宫殿区。由此断定东平陵城是汉代政治、经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城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