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愚
若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4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2017-02-15 17:53:13)
标签:

古建

古遗址

国保

文物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朔方郡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区及市西南磴口县,故城遗址有数处,主要有磴口县汉代朔方郡的临戎县窳浑县、三封县三座故城,巴彦淖尔市区内的黄羊木头城址和八一城址。其中,临戎故城在磴口北约25公里处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墙分别长637.5米、620米,南、北墙均长45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基宽约10米,残高0.5-2米。南墙中部开门,城中部有长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铁址,其上遍布残铁器、炼、渣、炭灰。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窳浑县故城在磴口西北约45公里的沙金套海苏木土城子村,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用土夯筑,城墙残高0.5-1.5米,基宽9-13米。南墙中部开门,宽20米,外筑瓮城。城外西部有居住址、窑址。采集到绳纹砖瓦,灰陶绳纹罐、盆,铜弩机残片及“五铢”钱等。
故城遗址因靠黄河较近,城南墙被黄河水冲涮破坏,城北墙残垣清晰可见,基宽七米,顶二米,高二米,夯土筑城,城东南、西南有角楼基础,城内暴露大量灰陶片、残瓦、筒瓦、粗绳纹砖;有泥质灰陶片、灰褐色陶片,有弦纹、绳纹、压印纹等。这座古城自西汉叫广牧县,到隋唐叫丰洲城,一直是杭锦旗出产的盐、碱、甘草的转卖地,故有甘草城之称。隋朝隋文帝开皇五年在汉广牧县所在地置丰洲城,唐以后将丰州迁于今呼和浩特东。现在称呼和浩特一带为丰州滩,它的起源就在这里。
临戎城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王莽当国时,曾改作推武县。东汉时,朔方郡治从今杭锦旗东北什拉召古城原朔方县,迁到临戎县城,临戎成为朔方郡郡治。城址位于磴口县补隆淖河拐子村西。上世纪六十年代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老先生曾考察过古城,并有文章发表。 《绥远通志稿》对临戎故城作如下记述: 临戎故城,汉朔方郡属县,亦即郡治所在也,在今河套鄂尔多斯部右翼后旗西境,其西北两方皆濒黄河。 《水经注》: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内蒙古磴口县、巴彦淖尔市朔方郡故城(汉.国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