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2016-12-28 15:59:25)
标签:

古迹

文化

历史

旅游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桂林石刻分布于市区近城的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桂林碑林)、虞山、象鼻山、文庙等30余处名山洞府。其中,“桂海碑林”的龙隐岩和龙隐洞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石刻群以摩崖为主,包括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现存唐至清代石刻近2000件,其中唐代石刻28件、造像149龛484尊,五代石刻1件、宋代石刻484件、造像26龛101尊、元代石刻30件、明代石刻352件、清代石刻478件,年代无考的石刻117件,是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也居全国宋代题刻之最。著名的石刻有:唐《张浚刘崇龟杜鹃花唱和诗》、宋《元佑党籍》、清刻《五代贯休画十六尊者像》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文体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序跋书札等。书体篆、隶、行、草俱全。造像均为佛教内容。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骝马山摩崖造像
桂林摩崖石刻达二千件以上,花样品种更是数不胜数,题名、题记、诗词、歌赋、铭文、经典、造像、册封、诰命、告示、墓记、对联、榜书、大事记等,不一而足。在桂林市内及其附近二十多座石山上,到处可见风雅之士勒石题词。南宋才子陈谠在遍观桂林诸山的石刻后,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感慨,并将桂林石刻与《诗经》、《史记》相媲美。
刻绘于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靖江府城图》,是中国现存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它刻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一二七一年),高三点二米,宽二点九八米,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
在伏波山还珠洞中,留有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二十三岁到桂林任临桂县尉时的题名石刻,这是现存米芾书法中最早的作品之一,加上刻在龙隐岩内的《米芾程节赠答诗》,更是弥足珍贵。
现存于龙隐洞的宋代蔡京《元佑党籍碑》,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北宋著名书法家蔡京真迹之一。碑上刻著宋代名流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三百零九人的姓名,这件碑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事件——黜元佑害政之臣事件的史证,在全国仅存两件。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心迹双清”这四个字将用在《桂林石刻》第七集《刻石工匠的故事》里,说的是清代桂林石刻匠人贺广文活到老刻到老的故事。指心地、行为高洁,没有尘俗之气。此语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唐·杜甫《屏迹三首》其二:“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一九0六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林绍年在大西北宦海沉浮十余年后(光绪十九年至光绪三十二年),调回北京,以侍郎充军机大臣,兼署邮传部尚书,授度支部侍郎(即清初之户部,后世之财政部)。此时的林绍年达到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名福州籍的军机大臣。林绍年1900年迁云南布政使,就擢巡抚,兼署云贵总督。1905年移广西,任广西巡抚。“心迹双清”四字应该是林绍年1906年离桂返京前留在桂林的墨宝。
林绍年(1845年-1916年),字赞虞,福建闽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御史,以极谏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名噪四海。二十六年(1900年)迁云南布政使,就擢巡抚,兼署云贵总督。三十年上奏朝廷,呼吁实行立宪改革。三十一年(1905年)移广西。三十二年(1906年)内召,以侍郎充军机大臣,兼署邮传部尚书,授度支部侍郎。支持改革。三十三年(1907年)因御史赵启霖劾段芝贵案,林绍年替言官赵启霖报不平,跟庆亲王奕劻闹翻,称病退出军机,外出任河南巡抚。1910年调回中央任学部侍郎,后改任弼德院顾问大臣,随即告病回乡,1916年病逝于福州故里。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心迹双清四字由桂林石刻匠人贺广文刻,上图为落款处。仔细地看,才可隐约看出“贺广文”三个字,竖排,楷书。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七星岩也叫栖霞洞,这里是洞口的石刻全景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范成大的碧虚铭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杨万里称其:“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陈陈,一唱之呜呜,不可得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其代表作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方信孺别具一格的一件印章式石刻。方信孺可以说是在桂林留下石刻数量最多的一位了。方信孺[公元1177年至1222年]字孚若,兴化军(四库总目作莆田)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卒于宁宗嘉定十五年,年四十六岁。有隽才,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颇赞善之。以荫补番禺尉,治盗有异绩。开禧三年,(公元一二零七年)假朝奉郎使金,自春至秋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历淮东转运判官,知真州。后奉祠归,屏居岩穴,放浪诗酒以终。  其父为叶颙宰相的女婿,其为叶颙宰相的孙女婿。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宋宝祐戊午年(1258年),朱埴陪父母亲来游七星岩。开庆元年(1259年),朱埴为广西制置司佥事,协助制置使李曾伯修静江府城。终官太常博士。长于赋。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宋 赵亮夫携家游。赵亮夫,字子肃,福建邵武人。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朝云洞石刻,朝云洞位于栖霞寺后的普陀山西北方向半山腰。山脚的一些摩崖石刻,大多是清代的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郝煜倡立佛像记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郝煜倡立佛像记局部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郝浴栖霞寺题诗。《桂林石刻》一书说该石刻“摩崖在普陀山栖霞寺故址。”其实它就位于清 郝煜倡立佛像记石刻的左上方。可见,时至今日,一些地名确实也不好写了。郝浴,于康熙十五年任广西巡抚,即公元1676年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卢崇兴七星岩题诗  卢崇兴。字斗瞻,广宁人。康熙二年官嘉兴府知府,寻迁台州巡道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卢崇兴题。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即公元1688年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余忠震栖霞寺题记(1683年。当时听月亭还在)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明 方以智题写“山高水深”。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10年3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朱蓉裳汪来光等四人栖霞寺题名(1684年)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清 陈元龙阜城书院记(1713年)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海宁盐官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次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后被劾结党营私、招纳贿赂,罢官回籍。三十年,复任,迁侍讲转侍读。三十六年迁右庶子。曾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并巡幸塞北、江南。三十八年,任陕西乡试主考官,后迁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吏部侍郎。五十年,出任广西巡抚,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广建谷仓。五十七年,升工部尚书,后转礼部尚书。雍正七年(1729),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因在广西巡抚任内亏空遭劾,经核实,共亏银212000多两,责令5年赔清。不久,雍正帝恩免全部赔款。十一年,归老,加太子太傅衔。死后谥文简。人称“陈阁老”。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桂林石刻(唐至清.国五)(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