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县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北朝至明.国五)(二)
标签:
古迹石刻文化历史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一座小山,因为有了千古以来的文化积淀,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山。这座小山,就是浚县大伾山。













大伾山位于河南浚县城东,商周时称犁山,汉时称黎阳山。东汉光武帝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后还师过此,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封其为青坛山。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东过洛,至于大伾。”后人遂称大伾山为“禹贡名山”。在这座不大的山上,有宋以来保存较好的寺庙建筑群7处,亭榭台阁138间,更有那历代文人名士、墨客骚人留下的诗词歌赋。在大伾山的峭壁上,有字迹可辨的摩崖石刻共460余处。

大概从汉代开始,石刻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纪念性建筑上,并大量用于实用目的,如歌功颂德、记事、刻书、表达宗教信仰等。根据存留下来的石刻的使用情况、石刻的形制、雕刻方法与内容等基本因素,可以将中国古代的石刻总括为两大类,即艺术石雕与文字石刻。而文字石刻又可以分为大约十种主要的类型,即刻石(包括碣、摩崖)、碑、墓志、画像石题记、塔上的刻字、造像题记、经幢、石经、地卷、建筑附属的杂刻等。这十种文字石刻各有独特的形制与不同的形成过程,各自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

在大伾山太平兴国寺朝阳洞北崖壁上,有几块唐代的摩崖题记,分别是: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四月二十六洪经纶题记、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大伾山铭和
缺年月唐魏博军将校勒功铭。崖壁上钉着的“唐洪经纶题记”牌匾已经倾斜,好像要坠落的样子,纹丝不动的是题记。据说,这里很少人有人光顾,或许正因为少人光顾,匾是否倾斜也无所谓了。

这些摩崖题记内容大致完整,可以通读。前一件摩崖铭文的作者是洪经纶。据《旧唐书·洪经纶传》载,洪经纶曾误罢田悦兵,招致后来的兵变,从而被免职。在叛乱中,他又被叛军任命为太常少卿,平叛后被杀。后两件摩崖题记涉及唐朝十分重要的一次平叛战事———平定李希烈反叛的战争。李希烈在两唐书中均有传记,他是行伍出身,在中唐时的重要藩镇军队———平卢军中颇有影响。李希烈先是被唐德宗拜为节度使,后又因讨梁崇义之功,被封为南平郡王、汉南北讨处置使、诸军都统、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占据淮西的
李希烈后来公然反叛,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为了平定李希烈叛乱,唐政府花费了多年时间,派出了大量军队,并拉拢动员藩镇军队助战。有学者指出,唐代中后期,中央财政主要依仗江南漕运,而李希烈把持亳州,威胁漕运,使得唐政府不得不全力消灭之
。对于后两件摩崖题记歌颂的对象,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刘洽,但也有学者认为该铭应为歌颂符璘而作。后者认为,铭文中有“委银青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御史
中丞符公总之”,说明歌颂的是符璘。但王昶在《金石萃编》跋语里认为大伾山铭中歌颂的对象宋亳节度使刘洽无大功可言。他说:“破希烈功,李晟为最著。刘洽率兵盘桓日久,仅止拒守。扶沟间有俘获,大都曲环之绩为多,至希烈之诛,假手牙将陈仙奇,并非兵力所致。则洽亦无大功可录。宜乎史不为立传,而李沛乃勒功大伾,比于铜柱、燕然,幕官喜谀若此,可叹也。”

据《旧唐书·刘玄佐传》记载,刘玄佐(即刘洽)率其部与李希烈直接对峙,多有战胜。如“希烈围宁陵,洽大将刘昌坚守不下,希烈攻陈州,洽遣刘昌与诸军救之,大败贼党,获其将翟崇辉。希烈弃汴州,洽率军收汴”。可见刘洽所部在平息李希烈的战争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虽然直接交战取胜者均为刘洽麾下大将,但是将部下战功归于一军统帅,是千古惯例。

大伾山铭中记载:“五月有诏,会大梁。洪班赏爵,劳以还师。肴酒淮海,金帛山丘。既醉而凯歌者,动以万计。享毕。改乘辕北之。信宿而济洪河,屯大伾。洗兵刷马,示以无事。”说明符璘的军队在战后从大梁(唐汴州)北返,渡河屯驻在大伾山。那么,为什么要在大伾山附近屯兵休整,并在此刻石记功?史学家推测,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靠近黎阳仓,以便得到粮食。《浚县志·卷十
·水利》记载:“黎阳仓在大名府浚县东二里大伾山北麓,乃隋文帝所置。隋乱,李密袭仓以赈兵民。唐宋皆复其制,漕河北粮储以饷京师。自政和后河易故道,始废。”黎阳仓在当时的漕粮转运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这里储存的大量粮食,曾经是瓦岗军首领李密起义并占据中原称王的重要基础之一。

《括地志》记载:“黎阳城西南有故仓
城,相传为袁绍聚粟之所,亦即隋开皇中置仓处也。”《资治通鉴·卷二八四·后晋纪五》记载:开运二年春正月,“张从恩等议曰:以相州粮少,不若引军就黎阳仓,南倚大河以拒之,可以万全”。一直到五代时,这里都是重要粮仓的所在。在上世纪,专家已经对唐代的官方粮仓进行过科学的发掘,如在洛阳发掘的含嘉仓城。在含嘉仓城发现了大量记载仓储情况的铭文砖。从这些铭文砖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含嘉仓所存粮食多由江淮等地区运来。这正说明了漕运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黎阳仓等各地转运仓应该相对应地具有较大规模。古代作战,粮草往往是取胜的根本。黎阳仓的存在,使得浚县成为军队的必争之地。所以符璘的军队战后驻军于大伾山附近,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