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宋至清.国五)(二)

标签:
古迹石刻历史文化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北宋(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现存题名刻石文字为"皇?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位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掀起神宗变法大潮之前,居然有闲情逸致,于此宁静听泉。这上物证的发现,当有助于人们研究他的思想变化的历程。

北宋无丰三年(1080年),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至山谷揽胜。他在游览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题灵龟泉石上》、《题山谷大石》等诗文。他酷爱此地山水,因此自称山谷道人。以曾坐在山溪石牛上,让大画家李公麟为之画像。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在唐代李德修的题名下方,有一处记得于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师中,为李德修的八世孙。似此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这篇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元代以后,众多游客蜂拥山谷,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时的题名、题诗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内容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大量的用简短词语赞叹山、洞、泉、石景色的特点。同时,石刻文字的体积增大,字径往往有一、二尺之多,这都是过去所少见的。明代诗人、安庆知府胡缵宗在石牛上大书"石牛"2字,并刊刻了《山谷寺》诗:"摩诗坐山谷,谷水身边流,篆密龙蛇动,潭空牛女游",此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石牛临涧的景色,令人涌不绝口。胡缵宗还有"山谷"大字题刻,字径2尺。其它像嘉靖时御史大夫李元阳、成化时书法家袁庆祥等人的题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云上流"、"天下奇观"、"水光天色"、"龙门"、"独醒处"、"安庆名山"、"幽思"等,都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与欣赏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这里的石刻包括有隶书、楷书、草书、篆书、行书等多种,每种书体中又富于变化,各具特色。

立在天柱山之阳的郑文公碑,亦称郑文公上碑,全称"魏左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文公乃郑羲谥号。该碑传为郑羲之子一北魏光洲(洲志在现掖县)
刺史郑道昭于水平四年(公元511年)所书镌。其内容系为郑家歌功颂德,并记述了郑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状石于碑阳面稍加琢磨而成,
碑高3、20米,宽、5米,文19行,计880余字。其碑之书法,结字宽情,笔力雄健,具篆分遗意,清包世臣赞其"有海鸥云鹤之致",并说:"北碑体多榜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叶昌炽则赞其"唐初欧、虞、褚、薛楮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山之东北,有一自然形成的高大石孔,俗称"石室",北宋北壁亦镌有郑道照所撰书之〈〈石室铭〉
〉,计150字,此铭既大有风采,又书写得
婉丽飞动,饶有天趣,寥寥数语,把天柱山"石室"描绘得绚丽斑烂,令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