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宋至清.国五)(一)

标签:
古迹遗址文物历史旅游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安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野寨乡,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野寨,汉代名谷口, 是天柱山的门户。 后名野人寨。相传有野人居此。南宋末年时为义兵刘源抗元的山寨。山谷流泉,指的是位于谷寺西侧凤凰麓的一条山溪。它发源于及第庵的左山,曲折潜流六七里至凤凰山下。这里石壁陡峭,松萝丛覆,泉流其间,宛转激回,终年不绝。上游因水声潺潺,名曰潺潺溪。中段因有巨石横于溪间,状似卧牛饮水,人称石牛溪。下游名称山谷流泉,自北而南迳入潜河,在中下游长达1公里的山溪两岸摩崖与溪间巨石上,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游客游览山溪景物时刊刻的众多文字题刻,书法纷呈,内容丰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经文物普查发现,此地虽迭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的损坏,目前仍尚有314处石刻清晰可见,是安徽省现存最集中、保存也最为完好的摩岩石刻之一。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国事博士。元和十五年以后任庐州刺史、舒州刺史,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还有一处唐代13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书法遒劲浑厚。据《唐书》载:李德修于宝历时出任舒州,后任尚书,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山谷流泉有两宋题刻100多处,内容也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安徽现存北宋最早的一块端拱二年(989年)赵孚、舒雅、黄梦锡题名;还有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刻,书法家黄庭坚的题名,李师中的记事题刻,南宋张同之的诗刻等等。有宋一代,慕名到山谷流泉来观揽胜的游客一直络绎不绝,形成空前的刻石纪游之风。

虎头崖题刻约有20处,刊于巨石危崖之间,以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李公择题名纪游刻为最早。李公择又名李常,是黄庭坚舅父,时年在舒州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次第有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刘谊纪游题刻数方。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潜山知县罗文博刊于仙桃石、船形石的擘窠楷书“中天峻拔”、“元气磅礴”,雄浑遒劲,洒脱雅致,堪称书法之精品。郧阳知府邑人徐桂的“云居”约略透露出白云崖的底蕴所在。清乾隆年间张期愈率子必禄、必刚、必受所题的“超然物表”谨抒了一缕鸿儒情思,高士襟怀。

白云崖下有白云庵,白云庵旁有白云洞,白云洞前有一浑圆巨石,巨石中开凿一2米见方的石龛。扪摸龛壁,凿痕点点。
明嘉靖年间御史大夫李元阳游历此地时疑窦丛生,赋龛名曰“铁笛”,作五言律诗一首刻于龛内:“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有盖藏……”

马祖洞,传说是马祖驻足习静处。唐代高僧马祖道一云游四方,偕弟子怀海行脚天柱,住洞习静,后嗣在此结庵布道,礼佛参禅。马祖洞旁分布明代至民国的题刻约20幅,“嘉平馆”、“义山流芳万古”、“干龙飞布”、“极乐大地”字幅均在3米上下,楷体阴刻,字口深峻,笔势沉雄。过马祖洞拾级而上,“混元霹雳”,“南天一柱”倏忽跃入眼帘。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品都统李云麟率部围剿太平天国义军,途经潜山。此公嗜性风古,胆气不凡,游历天柱时,题刻两幅,一为“混元霹雳”,一为“孤立擎霄”(“孤立擎霄”,刻于天柱绝顶,并作有《天柱刊崖记》一篇,文采颇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