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愚
若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3,012
  • 关注人气:1,1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2016-12-22 17:44:15)
标签:

古建筑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国山碑,位于宜兴善卷镇著名旅游景点善卷洞上的国山上,故此得名。 碑体上留有宋朝古迹,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记录地震的石碑,也是中国留存至今的极为稀罕的三国时期石刻之一。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公元276年8月,宜兴地震,震前发生地声、地光等现象,地震使“大石自立”,“石立十余丈”,使善卷洞的小水洞开裂30余米,洞中一条白蛇逃走,被称为“白龙腾空”。三国末帝东吴孙皓视其为祥瑞,派人到离墨山举行封禅仪式,并改离墨山为国山,撰文刻碑记述,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国山碑圆鼓形,高2.34米,围宽3.3米,四周刻封禅文辞,内容为祥瑞颂德之辞,碑文从东面读起,再转向北、西、南各面,计43行,每行25字,共1075字。但经1700多年的风雨侵蚀,国山碑的文字如今仅能看清60余字。碑为篆书,碑文内容是东吴末帝孙皓宣扬祥瑞感应,“祥瑞”指当时的三件异常现象:吴郡临平湖窒壅赛后忽然开通;鄱阳郡历阳山石纹理出现吉祥文字;阳羡(今宜兴)的离墨山(国山)开裂十余丈长石室。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国山碑的文字为古籀文(籀,发音ZHUO,第四声),是全国现存罕见的早期篆书石刻,对研究文字发展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秦统一文字前,篆书石刻已经非常稀少。战国时期的石鼓文是从大篆向小篆的过度。西汉时期篆书石刻更是绝少,其最早的一石刻上只有一竖行篆书,却已明显含有隶书的味道,皆为古隶。三国时期,魏武帝下令不得厚葬,禁立碑,仅皇室特许的碑刻也均为隶书。蜀国以诸葛亮的务实闻名,更是有“片石无存”之说。而吴国的篆书却分外显赫,《国山碑》是秦以来汉子最多的篆碑,也是三国时期唯一包含古意而未被隶化的篆书石刻。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碑文中“玉”书作“王”,“一”书作“贰”,“四”书作“三”,“七”书作漆,“二十”书作“廿”,“三十”书作“卅”。这些都是古籀文仅存的文字。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