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国山碑(三国.国五)

标签:
古建筑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国山碑,位于宜兴善卷镇著名旅游景点善卷洞上的国山上,故此得名。
碑体上留有宋朝古迹,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记录地震的石碑,也是中国留存至今的极为稀罕的三国时期石刻之一。
公元276年8月,宜兴地震,震前发生地声、地光等现象,地震使“大石自立”,“石立十余丈”,使善卷洞的小水洞开裂30余米,洞中一条白蛇逃走,被称为“白龙腾空”。三国末帝东吴孙皓视其为祥瑞,派人到离墨山举行封禅仪式,并改离墨山为国山,撰文刻碑记述,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

国山碑圆鼓形,高2.34米,围宽3.3米,四周刻封禅文辞,内容为祥瑞颂德之辞,碑文从东面读起,再转向北、西、南各面,计43行,每行25字,共1075字。但经1700多年的风雨侵蚀,国山碑的文字如今仅能看清60余字。碑为篆书,碑文内容是东吴末帝孙皓宣扬祥瑞感应,“祥瑞”指当时的三件异常现象:吴郡临平湖窒壅赛后忽然开通;鄱阳郡历阳山石纹理出现吉祥文字;阳羡(今宜兴)的离墨山(国山)开裂十余丈长石室。

后一篇:南京明征君碑(唐.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