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草堂寺(一)

标签:
古建筑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发源地之一,位于陕西户县圭峰山北麓,东临沣水,南临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草堂寺约创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东晋末年,还是名闻关中的古迹胜境。原为后秦姚兴皇帝的逍遥园,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北周时毁,唐宋以后多次重建,今有大殿三间及鸠摩罗什舍利塔等。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部分。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栖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宋朝初,政府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名为"圣恩寺"。尽管如此,历代诗文、碑刻和百姓都称草堂寺。清同治年间,寺庙曾毁于战火;光绪七年(1881),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1949年前,草堂寺有僧8人,土地一百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

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字横匾。院内松柏、翠竹扶疏,浓荫遮地,花草吐香。沿青砖铺就的林荫道北行,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钟亭,里边挂一口明万历十九年(1591)铸巨钟。与钟亭相对,里边放置着著名的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所刻《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再向前行便到了小山门,门正中挂着"草堂古寺"的匾额。小山门两侧便是碑廊。碑廊建于1956年,单据十二间,面积120平方米,成凹字形,面对着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形成草堂寺的内院。

草堂寺现存最大殿堂是"逍遥三藏"殿。此殿是清代的天王殿。此"逍遥三藏"匾由兴善寺方丈妙阔法师亲笔书写。
1945年定悟法师任草堂寺住持时,西安各寺庙联合赠送。1947年悬挂在殿前。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施金泥塑如来佛像,佛像前安放着日本日莲宗奉送的鸠摩罗什坐像。这尊鸠摩罗什坐像高1.2米,用一整块楠木刻成,一双慧眼,满面含笑,栩栩如生。

大殿西侧门外,有一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鸠摩罗什(343-413年)是位有传奇色彩的高僧,其父亲印度人,母亲龟兹人,他7岁随母出家,人称"神童"。游历许多国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因通晓经藏、律藏、论藏,被尊为"三藏法师"。他所译的佛教典籍,为中国佛教作出了巨大之贡献。

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烬。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三藏法师坞摩罗什舍利塔"。舍利塔北边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舍利塔亭西侧,树立着元代所刻"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

提到佛教人们都知道唐僧,知道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远万里从西天取回真经。而鸠摩罗什为传播佛教文化,普渡众生的坎坷与周折却鲜为人知。其实,鸠摩罗什比唐僧早200年,是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印度)人,是龟兹国王妹妹的上门女婿。公元344年鸠摩罗什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因此,他是地道的中国胡人。鸠摩罗什七岁跟着母亲出家,初学小乘佛教,后改宗大乘。因博读大小乘经,名扬西域三十多国。公元401年被后秦皇帝迎入长安作国师,在草堂寺设立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

鸠摩罗什(344-413)原籍印度。他既晓梵语,又通汉言,是一位有名的佛教学者,他青年时即名传西域各地,声闻中原。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军七万西伐龟兹迎鸠摩罗什入关,谁料淝水之战苻坚兵败后被姚苌所杀,吕光失主后便在凉州自立(今甘肃武威)建立了后凉,鸠摩罗什也随吕氏在后凉弘法17年。

到后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后于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常寺,后经扩建,殿宇巍峨。鸠摩罗什率众僧住此译经。当时译经队伍非常庞大,在鸠摩罗什主持之下,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据记载,助鸠摩罗什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远近而至求学的僧人三千之众。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姚兴皇帝也常住寺院助鸠摩罗什译经,"什执胡本,兴执旧经,以相考校。"

鸠摩罗什精通梵、汉两语,所译经文既不失梵文的原意,又通俗易懂。十数年间,他所译出的经典共74部384卷,大多数是大乘经论。他对大乘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以及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影响:他所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我国三论宗的基本经典;他译出的《妙法莲花经》等是天台宗赖以创宗的主要经典;他译出的《金刚经》等对我国禅宗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作用;他译的《大智度论》、《成实论》等对于成实宗、净土宗影响很大。

佛典东传日本后,日本佛教僧众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花经》创立了日本的日莲宗。而日本莲宗经常派代表团前来草堂寺参拜祖庭,还送来了鸠摩罗什的楠木雕像并捐资建起了罗什纪念堂。从鸠摩罗什译经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看,他在译经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罗什圆寂于草堂古刹。时至今日他那精美绝伦的七彩大理石舍利塔还矗立于寺中的竹林前。所说的罗什口吐莲花,无一字之差的"莲花井"还留存于塔前。

后一篇:陕西户县公输堂(明.国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