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邛崃石塔寺石塔(宋.国五)

(2016-11-24 21:09:50)
标签:

古建筑

历史

文化

旅游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石塔寺石塔位于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石塔寺山门外10米处,处于寺的中轴延长线上,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该塔始建于1169-1172年(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寺院内尚存有古火井遗址。
“石塔寺”原名“大悲院”,在记事石板上称其为“勑賜大悲院”,说明此寺是由皇帝下诏修建的,“勑賜”的寺院是不多的。四川邛崃石塔寺石塔(宋.国五)
邛崃南宋石塔坐落于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的石塔寺内。石塔由僧安静倡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乾道八年竣工,寺塔同建。塔位于寺前,保留了早期寺庙以塔为中心布局遗制。塔为十三级密檐塔,坐北向南,通高17.8m。平面呈四方形,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因全部采用红砂石雕砌而成,故名“石塔”。石塔在高大的两重须弥座上砌附阶围廊,12根檐柱支撑第一层宽大如雨篷的塔檐。在高大须弥座上设附阶(回廊),为国内古塔所少见。四川邛崃石塔寺石塔(宋.国五)石塔寺石塔老照片

 
石塔寺石塔平面呈四边形,13级密檐,通高17.8米,全部用红砂石雕砌而成。塔下为四方形素面台基,边长5.55米,其上为一卷腿几座,边长5.5米,高0.78米,上置双重须弥座,每面各辟壶门三个。须弥座上正中置一方形平座,其上起第一层四方塔身,边长1.84米,高2.9米,塔身上部叠涩8级出挑,与12根八棱檐柱及石梁、石檩共同支撑宽大的一层塔檐,四角微有反翘。一层塔檐上出密檐12级,石刻叠涩四级挑出短檐。四川邛崃石塔寺石塔(宋.国五)
每层塔身四面各刻圆拱形佛龛三个,内刻坐佛一尊。塔身外轮廓从第一层上部起至第五层,每层略有增大,到其上又逐层收小,使之成为"梭柱"。塔刹为双重覆钵上仰莲承托二背靠背坐佛。塔身每层四面刻佛像3尊,共计148尊,塔身刻《观音经》、《大悲咒》、《地藏本愿经》共三卷。四川邛崃石塔寺石塔(宋.国五)
邛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也是魏晋以后,从西域传来的佛教经成都继续南传的重要通道。从碑文的记载看,云游到“大宋国西蜀郡邛州火井县”并建造石塔和大悲寺的安静大和尚是一位品级较高的僧人,他在建造石塔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三家人的资助,分两次建造该塔。第一次建造了塔身,在塔身第一层四面的题匾上,都有“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字样,可见当时安静大和尚已经准备好了舍利等佛宝,准备供奉在石塔内。第二次得到资助建造塔顶的时候,安静大和尚在,记事石板上明确记载:“佛牙一座并银合子铁铃四个在大悲院石塔顶内……”谭继和认为,安静是一位高僧,“不打诳语”是出家人的首戒,所以安静留下的碑文是可以采信的。在南宋乾道年间该塔建成时,在塔顶供奉了佛牙舍利。
考古人员没有发现塔顶宝珠头部石函有打开过的任何痕迹。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宝塔内还供奉有真身舍利。四川邛崃石塔寺石塔(宋.国五)
专家称,佛舍利最初分为8份,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将佛舍利分为8万4千颗,8万4千应是虚数,极言其多。根据佛经记载,佛舍利有全身舍利……万分之一舍利、如芥子许舍利,都是真身舍利。
分析“石塔寺石塔”早期的和新发现的碑文,碑文不是很通顺,不是文人所写,有可能僧安静级别虽较高,但文化程度不高。四川邛崃石塔寺石塔(宋.国五)
除了指明“石塔寺石塔”内藏佛舍利这一重大线索,新发现的记事石板本身也具有文物价值,南宋理学盛行,刻在“石塔寺石塔”记事石板上的地名:“新城乡清和里” “礼泉乡永宁里”,都有儒释结合的特点,是值得重视的文化路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