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2016-10-27 20:41:01)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查济古村落,距泾县县城60公里。查济村四面环山,周围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若干。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
古人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
古村老式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大部分房子还都住人,可以像串门般地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以特别的关注,使人更感自在亲切。
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四门是: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三塔为: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据说三座塔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
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是清代书画名家。
查济古村建筑群房屋结构,皆为多进式,分别是或三进、或四进的;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翘角飞檐。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
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天井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的,窗友好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即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是雕梁画栋。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栩栩如生。
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