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 游仙寺(北宋至清.国五)(下)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游仙寺为三进式院落,山门、毗卢殿、三佛殿、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依中轴线由南至北顺势而上,为北方典型的山野建筑群。山门名为春秋楼,为二层明清风格建筑,两层均面阔五间。
由山门进入前院,正中坐落着一座殿宇,墙体厚重,气势恢弘。此殿为毗卢殿,俗称前殿,殿宇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顶。“古碑有云,始于大宋淳化元年。”立在殿宇一旁的《游仙山慈教院记》,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碑刻。由此可见,毗卢殿为宋代建筑。而宋淳化元年为公元990年,距今已有1023年历史。


毗卢殿面阔三间,平面呈方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为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在房檐前的龙形瓦当上,形象栩栩如生,而殿脊上的砖雕,有麒麟、龙、人像造型。一般来讲,中国古建筑的昂多为平挑。可奇怪的是,游仙寺毗卢殿的昂却是下挑,与创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的高平崇明寺中佛殿的构造有些相似之处。只不过创建年代要比中佛殿晚19年。
毗卢殿的斗拱为五辅作,双抄偷心造。补间斗拱为单抄单下昂偷心造,昂为批竹式,耍头与下昂几乎完全相同。据说,这一建筑构造形制,只在太原晋祠圣母殿、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等宋金时期建筑中使用。而圣母殿、文殊殿分别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从时间上来看,就比游仙寺毗卢殿先后晚了30多年至147年。可知创此建筑形制的,游仙寺毗卢殿是最早的古建筑实例。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以梁柱承重、斗拱挑檐,初兴于秦汉,鼎盛于唐宋,凝滞于明清。”游仙寺遗存的宋代木构无疑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
进入毗卢殿,一座十几平方米的佛台后,立有高约3米的墙壁,墙壁上绘有佛光。原来,佛台上曾供奉一尊镀金释迦牟尼佛。虽说佛像如今已不存,可从绘有佛光墙壁的尺寸推断,不难想象这尊佛像的大小。
毗卢殿背后正中,是三佛殿,也叫中殿。原来的中殿内,曾塑观世音菩萨塑像。中殿前后开门,殿内佛像早已不存,只留一座长方形佛台和石壁。中殿殿顶为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前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与歇山顶不同,悬山顶因其利于防雨,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多见于民间。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乳袱用三柱,平梁上用蜀柱、合沓及叉手,原样保留了金代建筑风格。
毗卢殿、三佛殿是游仙寺的主要建筑和重点文物,堪称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
从三佛殿后门拾级而上,进入眼帘的是七佛殿,也称后殿,为硬山式屋顶。硬山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这种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相对于歇山顶、悬山顶来说,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是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在清朝时就有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所以,这种屋顶常用于我国民间建筑中。
尽管悬山顶与硬山顶多用于中国古代民居,却因功能不同,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后殿外石柱柱础上,有很多精美石刻:除阴阳八卦外,还有八仙过海的精美雕刻。
进入后殿,一排七孔砖拱券式佛龛建在高台上。龛内已无佛像,龛下的佛台排列大殿东西,束腰处有雕石柱,每隔一间雕一兽头,造型各不相同,顽皮可爱,活灵活现。佛像一般都供奉在殿内,即使有佛龛,也多为木质雕刻。而像七佛殿内出现如此之多的砖拱券式佛龛,这种建筑造型较为少见。而殿内原来供奉的是哪“七佛”?现在无人知晓。
根据寺内明正德九年《游仙山慈教院记》碑文“始于大宋淳化元年”记载看,游仙寺始建于宋代。这一说法是有确凿证据来支撑的。因为寺内的毗卢殿,就是原汁原味的宋代遗构。然而,立于寺内七佛殿前的清乾隆十七年的《重修游仙寺碑记》“游仙寺建自唐大历年间”和“千有余岁”的说法,又将寺院的创建年代提前至少211年。不过,遗憾的是,如今的游仙寺已难窥到唐代建筑的蛛丝马迹。有学者认为,游仙寺应是初创于唐大历年间,当时寺庙的规模并不大,而后由于某种原因寺庙被毁,到宋淳化年间又在原址上新建寺院。
后一篇:山西高平定林寺(元至清.国五)